第101章 造不如买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重生1981:开局坟头挖宝!!
第二天一早,天刚泛白,空气中有一股撩不去的闷热。
杨一木洗了把脸,穿着大裤衩子,趿着拖鞋出了院子,发现屋前屋后乱糟糟的一片人,三轮车,拖拉机停了好几辆。
二明说,“哥,你起来了,我们在搬货,你在旁边歇会。”
杨一木就在旁边看着,他太喜欢空气中这种活泼的气氛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杨一木又被竹竿带着去看了一圈所谓的销售处,租的人家本地人两大一小三间屋子,满满当当全是箱子,小屋一个小姑娘正忙着开票。
竹竿说,“货到了以后,根据要货量,我这边重新装箱,然后安排人发到各个客户手里,现在每天也能发出去三四百件。”
对这些杨一木也没有过多的意见,其实是没多大的兴趣,不过还是随口问道,“好卖吗?”
“就这么突然就好卖了,现在都有点供不应求,你没看,刚才那几个三轮车,都是自己来取货的。我这都卖到好多化工商店、大中专学校和企业实验室了。我已经发电报回去,让厂里再发一车皮过来。你看看就这短短两个月,咱可是没少挣”,竹竿说着说着都笑开花了,然后又指着几个小弟道,“这些人我都是按照你说的分配工资,多卖多得,除了工资,还有提成,这些人恨不得晚上出去跑市场,哪个不乐意多挣钱呢。”
趁着清早,杨一木就和竹竿就在不远的小路上溜达了一圈,然后就站在路口远眺。
从这里看全国,除了京城,其他地方真是下面。
杨一木点着一根烟后,问竹竿,“有什么想法没有?”
竹竿道,“我就感觉来对了,真的,出来了,才感觉什么叫天大地大,才知道什么是畅快,就这样下去,咱一年光提成挣个一二十万跟玩似的。”
杨一木笑道,“就这么点出息了,咱这玩意能有多大技术含量,你自己不清楚,后面市场一起来,肯定有人跟风,等一窝蜂扎堆做,就难了。做什么事要走一步看三步,这就是所谓的目光长远。以后的十年内,大批的风云人物将涌现出来,我们的事业与之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任何的骄傲自满,任何的裹足不前都会受到市场的疯狂反击。”
竹竿细细的回味了杨一木的话,然后呵呵一笑,“哥,这不是有你吗?你说啥,我就做啥,我费那个脑子干嘛。我来这趟京城,真是算是开了眼界,你看京城不少人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住着楼房,开小轿车。就连不少知识分子、端着公家饭碗的人都不安分,偷偷摸摸接起了私活,有的人干脆辞职下海了。这些可以前我可是连想都不敢想呢。”
杨一木道,“不要想那么多了,你加油干吧。”
改革开放第一次的下海经商浪潮,若以1984年为标志性起点,实则早在1982年前后便已暗流涌动。
当年社会上流传着一些诸如“造***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其实折射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剧变。
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现象。
一方面,一部分人已悄然突破体制束缚,通过承接私活等方式试水商品经济,一天抵一月,经济诱惑力不可谓不大。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群体则陷入集体性彷徨,他们既对铁饭碗的稳定性心存眷恋,又对新兴的市场经济机遇将信将疑。
这种社会心态的分野,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制度变革与观念转型之间的时滞效应。
夕阳西下,蝉声渐倦,杨一木慢悠悠走向研究所大门。
“哎哎……说你呢,干嘛的?”一个老头警惕地从传达室窜出来,板着脸严肃地问道。
杨一木笑道,“大爷,麻烦问下,今儿栁船致在吗?”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烟包,递了一根上去。
老头接过烟一瞅,哟,中华啊,“都是下班的点儿了,你找他有啥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