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土城战役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土城战役的战略意义对红军这么重大,为什么当时和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未被红军主要将领所认识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军情紧急,红军一渡赤水后在扎西其间主要是休整部队和传达遵义会议精神。
加上当时还没有二、三、四次渡过赤水,土城战役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意义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但是尽管如此,毛主席在扎西会议上还是从“敌情没有摸准”和“轻敌”两个方面来检讨。
他认为由于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红军伤亡较大,土城战役应该是场失利之战。
后来的研究者就抓住毛主席在扎西会议上的这段话,来否认土城战役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胜利。
扎西会议上毛主席所说的这段话,经过他在四渡赤水的数年后(延安时期),再来总结土城战役的那段精辟论述进行比较,证明是不全面和不客观的。
聂荣臻生前曾说过:“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就包括一渡赤水前的土城战役。
因为这一仗是改变红军被动局面的关键一仗。没有土城这一仗的战场和战略上的胜利,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将会是另一种结果。
因此说四渡赤水的顺利和成功,首先是土城战役和一渡赤水的胜利和成功。
同时,战场选在青杠坡虽然是临时决定,但也是必然选择。
青杠坡位于土城东南(实为近东)五公里处。
青杠坡脚下的石高咀,是川黔古驿道由重庆、赶水入土城和由遵义、桐梓、仁怀等地入土城的两条道路交汇处,向称土城东南第二防线①。
古代即在这里驻兵防守,“营棚顶”因此得名。
1935年1月20日23时红军总部关于红军行动电文中就指出:“我野战军应迅速向赤水(县城)及其附近地域集中,以便夺取渡过赤水为先机,在必要时并便于在赤水以东地域与追击和截击的敌人的一路进行决战。”
1月24日中午红军中央纵队后卫五军团与从綦江正赶来尾追的川军郭勋棋部在良村以西的梅溪河打了一仗,至此川军紧追红军不放。
1月26日零时30分,中央军委在习水县境内分析敌我状况,决定在土城以东地域消灭尾追的川军郭勋祺部。
军委将这一决定及时通报各军团说:“26日军委纵队前进至土城,在其北端宿营……五军团缺一团应集结木楠坝三袁场地域,以另一个营开始在大烂坝(今大安)以东山地继续以官渡河,最后在图书坝附近山顶为节节掩护阵地,以便吸引敌人至土城之东,准备会合三、五军团共同消灭该敌(郭勋棋部)。”
中央军委作出的这一决定,是因为1月26日两路红军三、五军团均能相继到达土城地域,红军主力相对集中,红军与川军决战的条件形成。
而土城至赤水县城之间是红军从遵义出发前就设定的西渡赤水地域,如果不消灭或击溃紧追而来的川军郭勋棋部,红军无论是从土城、元厚或赤水县城之间的任一地方渡过赤水河,均要受到尾追川军的威胁和干扰。
因此中央军委决定在土城以东地区与尾追的川军郭勋棋部决战。
尽管如此,红军要在土城以东什么地方与尾追川军作战,仍未定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