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两河口会议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1军团2师4团与红4方面军先头部队9军25师74团在四川懋功达维地区胜利会师。
两个方面军领导人互致贺电,热烈庆贺长征中的两大主力会师,并表示要在党的统一指挥下,携手共进,去争取苏维埃运动的更大胜利。
会师时,中央红军约2万人,4方面军约8万人。中央红军于会师后改称第1方面军。
1、4方面军会合前后,在4方面军工作的中央代表张国焘对当时的政治形势的认识就同党中央存在着分歧。
党中央认为两个方面军的会合为开创红军和革命发展的新局面,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总的方针应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
因此,目前应当先夺取松潘、平武,消灭胡宗南部。
张国焘却认为,革命形势低落了,红军是在退却。
因此,他主张向西康发展,建立川康政府,实现其所谓“川康计划”。
为了统一战略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会议。
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张国焘、王稼祥、博古、刘少奇、凯丰、邓发,以及刘伯承、彭德怀、聂荣臻、林彪、林伯渠、李富春16人。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关于目前战略方针问题的报告,着重阐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关于战略方针。1、4方面军在会师以前的战略方针是不同的。
4方面军决定西去懋功向西康;1方面军决定到岷江东岸,并派支队到新疆。
两个方面军会师后在什么地区创建新根据地,首先要便利于我军作战,应力求具备如下三个条件:
1.地域宽大,好机动。松潘、理番、懋功地域虽大,但路狭,敌人容易封锁,我不易反攻。
2.群众条件好,汉族人口较多的地方。松潘、理番、懋功、温川抚边等8个地区人口只有20万,且藏民占多数。
3.经济条件好,要比较宽裕。松淄、理番、懋功一带粮食缺少,牛羊有限,布匹不易解决,军事补给困难,在大草原和游牧地,既不习惯又不安全。
鉴于此,党中央决定在川陕甘建立新根据地,而且必须迅速前进。
二、关于行动方针。目前1、4方面军的战略行动转移,如向南是不可能,向东过岷江也不可能,因岷江东岸有敌兵力130个团,对我不利,向西北是广大草原。
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认为现只有一个转向,即到甘肃,应向岷山山脉以北而背向西。
这里地域广阔道路多,人口比较稠密,山少,我可用运动战消灭敌人,以实现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