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特殊任务 (第2/2页)
同时,成立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
留在根据地的部队有红二十四师、独立团及地方游击队约1.6万余人,加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军伤病员,共3万余人。
中共中央赋予他们的任务是掩护红军主力转移,保卫中央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扰乱敌人的进攻,准备将来配合红军主力,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反攻,恢复和扩大中央根据地。
红军游击队在反“清剿”开始时,没有能够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迅速实行战略转变,开展游击战争,而是继续打阵地战,致使许多地区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受到严重的损失。
1934年11月底,苏区中央分局召开会议,采纳陈毅提出的全面转入游击战争的意见,把武装力量退到雩都南部整顿,做好突围的准备。
1935年2月5日和13日,中共中央先后两次电示苏区中央分局:为适应游击战争的环境,要“立即改变你们的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
中共中央还向苏区中央分局通报了遵义会议的情况。
苏区中央分局遵照中央的指示,留项英、陈毅、贺昌三人率红二十四师一部在原中央根据地穿插游击,指导各地工作;同时派负责干部到各游击区领导斗争。
第二阶段,从1935年春到1936年底。这是坚持开展游击战争以保存、巩固、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游击区的阶段。
1935年3月底,苏区中央分局项英、陈毅以及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赣南少共省委书记陈丕显率领约300人,先后到达赣粤边地区,同以李乐天为书记、杨尚奎为副书记的赣粤边特委和赣粤边军分区率领的游击队会合。
他们采取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高潮的方针,在以油山为中心的赣粤边地区,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
中央分局还派赖昌祚到瑞金任特委书记,领导闽赣边地区的游击战争;派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率红二十四师一部去闽西与张鼎丞部会合,坚持斗争。
与此同时,黄道领导的闽北地区,叶飞领导的闽东地区,黄会聪领导的闽粤边地区,关英、唐在刚领导的皖浙赣地区,粟裕、刘英领导的浙南地区,方维夏、蔡会文(1935年4月到湘南)领导的湘南地区,陈寿昌、徐彦刚、傅秋涛、严图阁领导的湘鄂赣地区,彭辉明、谭余保领导的湘赣地区,高敬亭领导的鄂豫皖边地区,王于洁、刘突军领导的闽中地区,张新江、王国华领导的鄂豫边地区,冯白驹领导的琼崖地区等,都紧紧依靠群众,开展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游击斗争。
这是最艰苦、最困难的斗争阶段。国民党当局采取频繁的军事“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等手段,企图把红军、游击队困死饿死,斩尽杀绝。
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红军和游击队的干部、战士同甘苦,共患难,在当地人民群众支持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和巧妙的斗争策略,同敌人周旋。
此外,他们还要同革命队伍内部的叛徒作坚决的斗争。
他们经常出没于崇山峻岭和茅草密林之间,昼伏夜行,风餐露宿,艰苦备尝。他们没有必要的给养,战士们患病负伤也无法医治。他们没有任何通讯器材,只能在和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地进行斗争。
第三阶段,从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到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这是由继续游击战争向国共合作抗战转变的阶段。
这一阶段,蒋介石虽已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但对共产党领导的南方各游击区仍进行疯狂的“清剿”。
各红军和游击队一方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清剿”继续进行有力的反击;另一方面经过中共中央和各地方党的领导人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进行复杂的政治斗争,迫使国民党军队逐步停止进攻。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最终以国民党“清剿”的失败而告终。
这次组织上就把任务交给了林欣儿(即胡杏儿),希望她利用自己职业上的便利做些了解和联系工作。
胡杏儿领受任务后,和袁尚立刻启程。
她们以考察中药材为名前往闽浙皖赣几省。
她们首先来到上饶。
上饶有保和堂的分堂。而武夷山位于福建、浙江、江西三省边界地区。
这里便是闽浙赣游击区,全盛时期包括上饶、横峰、弋阳、崇安、开化等20余县的地区,拥有约100万人口,红军在此发展到万余人。
闽浙赣根据地东临东海,西接鄱阳湖,北靠长江,南达闽江,闽赣之间的武夷山、皖赣之间的鄣公山、黄山、江西的怀玉山,浙江的仙霞岭,绵延横亘,山峦叠障,地势险峻,构成了武装割据的天然屏障,是得天独厚的游击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