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707章特殊任务

第707章特殊任务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1935年8月,赣东北通往浙江的公路上尘土飞扬,一支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部队正在日夜兼程地赶路。

这是日后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在中央军里都是数一数二的精锐。黄维、胡琏、霍揆章、阙汉骞等国军名将,此时也正在这支部队服役。

他们的目的地并不是抗日战场,而是浙西南的红军游击队。

粟裕、刘英率领的挺进师进入浙江后,根据地建设得蒸蒸日上,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和保安处处长宣铁吾数次追剿都铩羽而归。

粟裕等人颇有些得意忘形①,主动出击搞了个“八一大示威”,甚至夜袭大城市衢州,动静太大,惊动了南京城里的蒋委员长。

老蒋怎能容忍红军在自己的老家撒野,一纸调令,罗卓英率数万大军杀入浙江。

他吸取蒋介石在江西的先进经验,下车伊始就下令筑起前后两道碉堡线,步步推进。

双方人数差距太大,游击队即使集中全部兵力攻敌一点也不占优势,游击战的老办法不管用了,作战会议上,众人一筹莫展,只能将期盼的眼光投向粟裕。

粟裕沉吟片刻,斩钉截铁地说:敌进我进!他打他的,我打我的。

粟裕留下两个纵队,自己率领主力乘着夜色,强渡龙泉河,神不知鬼不觉地跳出包围圈,直逼浙闽边境,并在那里攻城略地,声势可谓是轰轰烈烈。

谁知罗卓英竟不上当,只派出了五个团,剩下几十个团依旧牢牢盯住包围圈中的两个纵队。

他的部队进山搜捕时,往往到处烧杀抢掠,对于被捕的游击队员乃至无辜群众,不是残杀就是活埋,一时间作为人文之地的江南山区人头滚滚。

在敌人残酷的攻击下,留在包围圈中的红军两个纵队官兵大半牺牲,直到八个月后,“两广事变”爆发,罗卓英奉命撤围而去,仅存的少部分人才逃出生天。

粟裕、刘英于当年10月抵达闽东,和叶飞游击队会师。

从1935年2月开始,一直到全面抗战爆发,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游击,与数量庞大的国民党军周旋,斗争环境极其艰苦。

在1936年底,国民党军将领刘建绪走马上任“闽赣浙皖边区主任公署”后,雄心勃勃地调兵遣将,对游击队进行拉网式的“清剿”。

面对“西安事变”后国民党采取的“北和南剿”策略,粟裕遂采用敌进我进、易地而战的游击战术和敌军兜起了圈子。

不过,要在国民党军数量绝对占优的包围圈中穿梭,即使粟裕艺高人胆大,也常常险象环生。这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

一日,粟裕率队渡过两岸峰峦叠嶂的飞云江,夜幕降临,粟裕下令安营扎寨,一行人在江边的半山腰歇脚。

忽然,一阵“哒哒哒”的枪声打破寂静,只见山顶上灯火通明,原来敌军竟避开哨兵,悄悄地摸到山顶上来了。

前有滔滔江水拦路,后有追兵居高临下,粟裕一咬牙:跳!

江水非常湍急,粟裕奋力向前游。

忽然,一个大漩涡卷过来,没过了他的头顶,他挣扎了几下,没什么用。

慌乱中也不知抓到什么,终于挣脱出来——原来是身后战士递过来的雨伞柄救了他。

游过河后,身后的敌人居然也涉河追击。

粟裕和战士们互相帮忙,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攀上陡峭的石壁,在悬崖高处屏声静气,听着山脚下敌军的脚步走远才松了一口气。

又有一次,粟裕正带队“截尾子”,打得一个排的敌军溃不成军。

所谓“截尾子”,是指静待国民党军大部队通过岔路口后,移动路标,将掉队的小股敌人诱入包围圈中,一举歼灭之。

哪知,敌人的大部队并未走远,听到枪声便全速返还。粟裕大惊,头上冒出汗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