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特殊任务 (第2/2页)
他们在深山密林里分别建造了好几处营地。这些营地,都是十分简陋的竹寮。
他们和战士们把竹子劈成两半,然后一正一反像瓦片那样相互衔接着拼成一个寮顶。
这种竹寮可以挡雨,却四面透风。
床也是用竹片拼起来的,在上面铺上一层稻草就成了。
邓子恢的生活用具也极其简单,一个脸盆除用来洗脸外,还得用来煮饭、烧热水和洗澡。
时间久了,脸盆上的搪瓷早已脱落,几乎就是一个黑乎乎的铁皮钵子。
吃饭没有筷子,就折两根树枝凑合。有时找不到吃的,就让警卫员设法弄些地瓜,用水洗干净后啃着吃。
这些领导人经常奔波于各营地指挥战斗,布置任务,检查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和战友们经常靠着竹笋、野菜和山泉水充饥解渴。
由于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弄不到鞋子穿,当然更谈不上穿袜子。他们不管晴雨风霜,几乎都是光脚穿一双破烂雨鞋。
时间一久,脚就烂了,没有药品治,他们就用竹子里蛀虫啃咬下来的竹粉涂抹伤口,过些天伤口好些了,还是穿那双雨鞋。
由于领导人正确贯彻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斗争方针和策略,紧紧依靠县、乡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得到了苏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经过3个月艰苦的斗争,逐渐争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打破了敌人第一次“清剿”计划。
闽西党组织由于远离党中央,得不到中央的指示,给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为了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千方百计托人搜集大陆、香港出版的各种报纸,从各类新闻报道中研究形势的变化。
有一次,他们看到一张国民党的报纸上登载着红军在桂、黔一带活动的消息,判定主力红军已经突破了国民党的湘江防线,转战于西南各省。
他们很高兴,责令邓子恢马上写了一篇关于革命形势的宣传提纲,印发到各游击队去,极大地增强了广大指战员的胜利信心,对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1935年7月至年底,国民党发动了第二次“清剿”,企图集中兵力,消灭闽西南红军游击队。
敌人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它已经建立起来的反动统治,强迫群众到处修公路、筑碉堡,一发现游击队,敌军主力便跟踪“追剿”“围剿”。
而驻守碉堡的民团、壮丁队则据守碉堡进行堵击;有时则沿山隘伏击,放冷枪,配合敌军主力进行“搜剿”。
在政治上,敌人主要是采取“隔离政策”和“瓦解政策”。
特别在1935年八九月以后,敌人看到红军与群众的亲密关系,认识到单靠军事行动无法消灭红军,便采取了“移民并村”“计口购粮”“保甲制度”“连坐法”等极端毒辣的办法来对付游击队。
反“清剿”初期,部队在没收反动地主粮食的时候,只注意维持自己的给养,没有注意到吸收群众参加分粮。
有时虽然以部分粮食分给群众,群众怕地主报复,也不敢要。
后来邓子恢和张鼎丞、谭震林讨论后改变办法:
在没收粮食时把反动地主家里人都关在一间屋子里,不准他们出来,再叫贫苦群众不声不响地去搬取粮食,群众走完后才将地主放出来。
这样群众得到了实惠,而又不致被反动地主察觉。这个办法深受群众欢迎,群众经过了几次秘密分粮斗争以后,发现敌人无能为力。
游击队的政策正确,处处维护他们的利益,因而情绪日趋稳定,便慢慢组成了游击小组,最后又逐渐变成了公开的游击队,或者参加到红军中来。
到1935年冬,根据地和革命武装力量不仅保存下来,而且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红军游击队发展为8个支队共3000多人。
这一时期,游击队拖住了敌人8个师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