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红二十五军长征是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至1935年9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退出鄂豫皖苏区,经鄂豫陕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率先到达陕北,胜利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担当“先遣队”的历史使命。
留下的部分武装也重建为红二十八军,英勇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发展壮大到3000余人,直至1938年,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红25军原属红四方面军建制。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川陕边转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留在苏区的部队重建红25军。
蒋介石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清乡”“清剿”和“围剿”,红25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部队受到很大损失,根据地人口锐减。
中共中央先后发出指示和训令,指示红25军在情况严重时,可进行战略转移,创建新的苏区。
1934年8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派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工作。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第14次常委会议召开,因为会址毗邻战略要塞花山寨,这次会议史称“花山寨会议”。
会议决定: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立即实行战略转移(实行长征),为发展红军和创建新根据地而斗争。
拟定: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决定:留下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二十八军,由高敬亭统一指挥,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共29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
17日晚,从信阳以南东双河至柳林间越过平汉铁路。
后经歇马岭、独树镇等战斗,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拦阻,于12月上旬经河南省卢氏县境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区。
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创建苏区,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
随后,红25军在鄂豫陕边界的郧西、卢氏、雒南、镇安之间地区,开展创建苏区的工作。
至1935年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建立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
1935年2月19日,对红二十五军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鄂陕交界的郧西召开“郧西会议”,明确走到这里的长征部队放弃入川、就地创建根据地,并提出了“大量扩大红军,建立地方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战略目标。
1935年7月15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召开会议,决定率红25军主力西征北上,到陕甘苏区会合红26军,集中力量消灭敌人,并配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
决定留下红74师坚持原地斗争。
16日,红25军从西安以南的沣峪口出发,继续长征。
1935年8月3日,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
随即北上,11日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威逼静宁,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交通。
17日攻占隆德,尔后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