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红二、六军团的长征 (第2/2页)
蒋介石将“围剿”失败的原因归于湘军、鄂军作战不力,立即调兵遣将,于1935年9月纠集一百三十多个团的兵力,以中央军的嫡系和半嫡系部队为主力,再次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新的“围剿”。
在部署上,以湘军、鄂军“围剿”部队在以大庸、永顺、龙山、来凤、鹤峰、走马坪为前沿的袋形阵地上筑碉固守,从湘鄂川黔苏区的南、西、北三面实行防堵。
而以中央军的孙连仲纵队和樊嵩甫纵队为进攻部队,从津市、澧州及其以北地区由东向西逐段筑垒推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方针,综合军事、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企图消灭红2、红6军团和革命政权。
敌情空前严峻,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依据原有苏区及东部游击区,抓住有利时机击破东面急进之敌,破坏其向西进逼企图将我军包围于龙山、桑植、永顺狭小地区之计划,再寻求机动,在运动中击灭其他方向之敌”。
按照这个方针,红2、红6军团于9月上旬撤离津市、澧州,在石门西北集结待机。
但国民党军逐段筑碉,交替前进,红2、红6军团几经寻战,始终难以找到有利的歼敌机会。
红军逐步被压缩到了东西一百五十多公里、南北五十多公里的狭小地域,回旋空间越来越小。
形势危急,必须果断决策,摆脱险境,否则就会陷入重围,后果不堪设想。
早在遵义会议结束之后,中共中央曾致电任弼时等人,通报会议情况,并对红2、红6军团的行动方针做出指示。
2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电示红2、红6军团:“总的方针是决战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御,是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
“你们主要活动地区是湘西及鄂西,次是川黔一部。当必要时,主力红军可以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甚至渡过乌江。但必须在斗争确实不利时,方才采取此种步骤。”
同时指示:“应组织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分会。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为委员,贺为主席,讨论战略战术问题及红军行动方针。”
3月,在红2、红6军团反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最艰难的时刻,任弼时、贺龙等人曾对被迫北渡长江,进行战略转移时的路线进行了讨论。
任弼时于22日给中央发出请示电报,称:“根据目前情况,我们以最大决心争取这一地区的巩固,以与西方军(即中央红军)配合。(我们)正集中全力在保持有生力量条件下,首先求得侧击郭(汝栋)敌,必须取得两次伟大胜利,方能保持新区的巩固发展;否则,2、6军团将被迫退出新的苏区。目前,我们与西方军活动是互(呼)吸相关,西方军放弃桐梓、遵义,是否将转移于贵州以西地带?万一2、6军团被迫转移,就目前情况只有渡长江到(南)漳、兴(山)、远(安)边为便利。因为乌江、酉水、沅江均无渡过条件,施(南)、鹤(峰)、桑植逼近湘鄂敌主力不能立足。这种预定的方向,是否适宜?”
中共中央于4月5日复电:“目前你们那里胜利的可能还是存在的,仍应尽力在原有地区争取胜利。至于现在提出以后可能转移地区的前途问题,我们认为是适当的。如果渡江后对于你们不成一个困难问题时,我们可同意你们渡江的意图,但这只是你们认为在原有地区不利于作战,且红军主力非转移地区不足以保存有生力量时,才可实行。对渡江的可能问题,你们必须精密地估计一切可能发生的困难与必需的准备工作。”
此后,由于连续取得陈家河战斗、桃子溪战斗的胜利,红2、红6军团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继续坚持湘鄂川黔苏区的斗争。
然而,反“围剿”作战期间,红2、红6军团在进入鄂东地区作战时期,中断了与中央的联系,并在此后一直处于单独决策、单独作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