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红军东征歌 (第2/2页)
这首战歌气势雄壮,歌词铿锵,陕北曲调非常悦耳动听。
当时红军东征正值寒冬,大多将士只穿着单薄的外衣和破旧的麻鞋,面对艰难的生存状况和残酷的战斗生活,一首《红军东征歌》的广泛传唱,鼓舞着红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同时也深深感染了帮助红军渡河的船工队伍和当地百姓。
当时,军渡有位老船工叫任永忠,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多次往返运送红军。过河后,他又送儿女参加了红军,然后自己把船卖掉也参加了革命。
《红军东征歌》不仅鼓励红军战士英勇作战,而且还逼真地勾勒出工农红军攻坚克难、势如破竹的伟大英姿,堪称红军东征的史诗。
当年,它随着胜利前进的红军,响彻黄河两岸,使晋绥军胆战心惊,望风披靡。
后来我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东征回师通电,红军在胜利完成任务后,又高唱着这首歌凯旋陕甘苏区。
许多年后,聂荣臻元帅常常会回想起红军东征的那段战斗经历,他说每次哼唱起这首歌,总会情不自禁,不能自已。
在总结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时,毛主席曾经形象地用“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作比喻。
红军东征是长征的继续和延伸,是抗日战争的前奏和序幕,它的意义非同小可。
后人巧用一组数字概括东征的作用和意义:
一个东征命令;两支部队(刚开始只有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三场主要战斗(关上、蓬门、兑九峪);召开四次会议(大麦郊会议、郭家掌会议、晋西会议、赵家沟会议),五十万大洋筹款、物资合计;转战近六十个县(当时的五十余个县,现在按行政划分已逾六十),历时七十五天;扩充红军八千子弟,掀起九州抗日高潮,促成“双十协定”。
红军东征虽然没有实现经营山西、向河北等省作战役跳跃、集中抗日前线的战略意图,但不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延川召开的总结红军东征的军事会议上,毛主席用四句话来概括东征,就是“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扩大了红军,筹集了财物”。
先说打了胜仗。
据资料考证,红军东征在山西两个多月的时间中,击溃国民党7个师、消灭5个团、缴枪2000余支,进一步扩大了陕甘苏区,打通了神木府谷苏区,破坏了阎锡山的经济命脉同蒲铁路。
再说唤起了民众。
红军东征期间,帮助所到县、乡、村建立苏维埃政权64个;帮助建立群众自治组织21个(不含恢复的和原有的);发展地方游击队30多支,使瓦窑堡会议设想的“开辟晋西五县以上地方为初步的苏区”变成现实。
为壮大抗日实力,筹粮、筹款、扩军,是红军东征的重要任务之一。
筹粮、筹款是在动员群众打土豪、斗地主的同时进行的,而红军扩军则是在群众对红军有了深刻认识之后产生的自觉行动。
在红军东征过程中,扩充红军8000余人,仅在吕梁地区就扩军3000余人,加上通过战斗缴获的大批军用物资,从人力、财力上壮大和加强了红军的力量。
今天,我们回首红军东征的历史,重新审视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从危急走向坦途、从低潮走向高潮特别是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转折的历程时,红军东征除了上述的军事意义,还有更为深远的战略价值和历史意义。
红军东征,一开始行动就是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出师的。
1936年2月17日发表的《东征宣言》,4月5日发表的《为反对卖国贼蒋介石、阎锡山阻拦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抗日捣乱抗日后方宣言》和东征结束之际发表的《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无一不是以抗日为旗帜和口号的。
所以,东征不仅仅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而且也是积极抗日和谋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宣示,是中共以抗日求发展政治战略形成的标志。
它不仅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火种,而且极大地改善了陕甘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的战略态势,推动了山西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为来年八路军再度出师山西,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