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788章西北军

第788章西北军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独自决定当日下午送蒋介石回南京。

他以为,这样做既可以向天下人表明其赤诚之心,又可以挽回蒋的面子。蒋再放他回来,更可提高领袖威信。

他毫不顾及个人的安危和东北军的得失。

这天下午,周恩来在金家巷东楼。有人报告蒋的住宅门前人来人往。还未搞清缘由,又传来飞机的声音。

周恩来恍然大悟,连说:糟了,糟了,蒋介石走了。

很快,他又得到消息说:张学良送蒋回南京。

放蒋的方针本来早已定了,张学良这样做的用心是好的,但他亲自送蒋的决定,又增加了以后事变发展的复杂性。

对此,周恩来扼腕痛惜,但已不可追回。

蒋介石走后,许多人以为蒋必定会实现诺言。西安方面也认为,和平已经实现,红军不必继续南下。

周恩来尊重友方意见,电告中共中央建议红军停止前进;并向杨虎城、王以哲表示:已到非苏区的红军,不侵犯原有的行政系统,不打土豪。

为了实现团结抗日,中共相应地改变了政策。

这种改变,以后发展为1937年2月10日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中提出的五项要求、四项保证,为国民党所接受,成为停止内战、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周恩来在西安广泛接触各方人士,不断向中央反映他们的要求及自己的建议,对我党政策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有三种选择:一是实现诺言,发动抗战,允许共产党公开,让张、杨继续指挥东、西北部队。但他获得自由后,又不这样做了。

二是进攻西安,消灭西北三军,将中国再次推到内战的深渊去。

西安事变教训了他,他看到民心向背,知道这样做是行不通的。

于是,他采取了第三种折衷的办法:不放弃抗日的旗帜,又不马上发动抗战,企图把共产党赶回陕北,使东北军、西北军脱离张、杨。

1937年1月4日,蒋介石背信弃义地宣布扣押张学良,并派重兵进攻西安,在摆好阵势后提出甲、乙两种解决方案。

甲案:东北军驻甘肃,西北军守渭河以北,红军回陕北。

乙案:东北军东移安徽、淮河流域,西北军驻甘肃,红军回陕北。蒋力图以军事压迫、政治分化来达到上述目的。

在军事力量上,西安三方同南京相比处于劣势,如果打,只会断送已赢得的有利于团结抗日的和平局面。

如果三方联合一致,严阵以待,那么蒋介石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

因而,在政治上揭露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坚持到2月15日就可以利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呼吁救张,推动抗日。

这是比较好的对策,但实行这项对策的前提是必须坚持三位一体。

1月4日,应西安方面要求,周恩来电告中央令红军驰援。同时,他全力支持杨虎城、王以哲指挥部队,连设七道防线。

1月8日、9日,红军赶到三原、耀县、咸阳一带。虽然红军只有三万人,但是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极大地支持友军,稳定了关中的形势。

蒋介石看到三位一体的力量,不敢轻举妄动。张学良欣慰地说:“没有想到西安能坚持这么久,只要西安能坚持,我就有回去的可能。”

但是,东北军、西北军内部的状况日趋复杂。

张学良是维持三位一体的核心人物。他被囚禁后,三位一体便出现裂痕。

首先是东北军群龙无首,内部早已存在的两派逐渐变得互不相让,各行其是。

以王以哲为首的高级将领力主和平解决,但是除王以哲等少数人外,东北军高级将领多认为共产党势孤力单,不愿联共,有的已投靠蒋介石。

他们要求执行乙案,认为这样东北军可以就食于富饶地区,可以离开西北,离开红军。

由于王以哲、杨虎城、周恩来一致坚持接受甲案,他们迫于形势,难以出口。

东北军青年军官,多是团以下干部,或是张学良的幕僚,强烈要求抗日,思想激进,是张、杨发动事变的骨干分子,赞成联共抗日。

但是,他们之中一小部分人认为,无张他们则难以提升,根本不考虑接受甲乙两案而主张决一死战,希望以此救张回来。

这些人的义愤容易得到广大官兵和社会上的同情,到1月下旬,“主战”在西安占了上风。

杨虎城知道,若真打起来,只能速战速决,否则内部支持不住。张学良被扣以后,他对东北军不便过多干涉,因此也非常希望张学良回来,一起支撑局面。他主张和平解决,但是又同情主战派救张回来的急切心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