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八路军留守兵团 (第2/2页)
后经总结主要有两条经验,一是“半渡而击”,是针对敌我装备条件差距而总结的战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火力。
二是“主动出击”,主要强调不能单纯地采取防御措施,还要适时的主动出击,袭击敌人。
留守部队的顽强作战的精神和灵活应变的策略有效地保证了这千里河防,保证了边区的安宁和战局的稳定,贡献十分的突出。
这支全面抗战初期建立的“御林军”出色地完成了最初建立时的任务,在艰苦的作战环境之下,保卫了边区的安全,这些军功完全可以与主力部队的三个师相提并论。
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表彰战争年代的革命英雄,1955年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授予大将军衔,警备三团团长阎红彦授予上将将军衔,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以及多位警备团长、副团长被授予中将军衔,以此来肯定他们在战争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日寇大举进攻下,全国掀起了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热潮。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8月,西北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又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下辖第115、第120、第129三个主力步兵师,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敌后抗日战场。
与此同时,编余的红军部队,加上从三个主力师中分别抽取部分指战员①,共同组成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处。
1937年12月,陕甘宁留守处改称“留守兵团”②。
留守兵团建立之初拥有兵员9000多人,下辖警备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8团,具体来源:
警备第1团:由八路军第120师辎重营、炮兵营编成
警备第2团:由八路军第129师特务营编成
警备第3团:由八路军第129师炮兵营编成
警备第4团:由八路军第115师辎重营、炮兵营编成
警备第5团:由八路军第120师特务营编成
警备第6团:由八路军第120师工兵营编成
警备第7团:由八路军第129师工兵营编成
警备第8团:由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编成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除留守兵团外,抗战初期中共中央还直辖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旅部和其下辖的第770团,同样作为陕甘宁地区守卫部队。
注②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战斗序列(1937年冬)司令员:肖劲光,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
警备第1团团长:贺晋年,政委:钟汉华,副团长:李祥,政治处主任:李志民
警备第2团团长:周球保,政委:甘渭汉,参谋长:和随书
警备第3团团长:阎红彦,政委:杜平
警备第4团团长:陈先瑞,政委:罗志敏,副团长:刘国祯
警备第5团团长:白志文,政委:李宗贵
警备第6团团长:王兆相,政委:张达志
警备第7团】团长:尹国赤,政委:周芝光,政治处主任:孙文采
警备第8团团长:文年生,政委:帅荣,副团长:贺庆积,参谋长:欧阳家祥
第129师770团团长:张才千,政委:肖元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