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人民领袖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延安时期,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传遍大江南北。
郭兰英用充满感情的歌声唱出了一个牛羊遍地、稻谷飘香的“陕北好江南”的丰收景象。
南泥湾从此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大生产运动的典范,“南泥湾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的代表。
数访南泥湾并制定屯田政策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名字也和南泥湾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垦区范围包括延安、延长、甘泉、富县等各一部分。
它方圆百里,沟壑纵横,山峦重叠,三条大川组成一个“丫”字形,西边叫南蟠龙川,南边叫九龙泉川,东边叫南阳府川,三川交会处叫阳湾。
从军事上看,南泥湾历来是延安的南大门,是兵家必争之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泥湾地区是红色武装的游击区之一,中共中央落脚陕北之后,红军的地方武装还多次进出南泥湾地区。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连年自然灾害,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1940年5月26日,朱德从抗日前线太行山回到延安后,除了继续指导抗日战争并宣传华北前线百团大战外,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边区的经济建设和军队的生产建设上来。
朱德认识到南泥湾的军屯价值,由此制定军屯政策,并指导三五九旅入驻南泥湾进行开垦建设。
为了在第一线指导三五九旅进行军屯,朱德多次亲赴南泥湾,留下一段传世佳话。
朱德第一次下南泥湾是1940年9月上旬。
1940年9月2日,朱德邀请董必武、徐特立、张鼎丞、王首道等到延安西川等周边地区视察部队、工厂。
根据历史当事人李大同等人的回忆,当时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恰好从绥德双湖峪移防到延安南区,朱德亲切接见了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和副团长熊晃等人。
在这次谈话中,朱德已经谈到了要求七一八团作为先头部队进军南泥湾的要求。
朱德向陈宗尧等人讲,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和需要,部队的任务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三五九旅到南泥湾执行屯田任务,七一八团要马上去。
朱德要求陈宗尧等回到部队抓紧时间做动员教育,讲清楚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在物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要改善部队生活条件,搞好生产自给,这是我军特有的养兵原则。
朱德坚信三五九旅可以胜任这项任务,因为部队的干部战士绝大部分都是劳苦人家出身,又成天和群众在一起,懂得怎样搞生产。
朱德还给陈宗尧等人打气:都是强壮的劳动力,只要肯吃苦耐劳,辛苦耕种,就能种出好庄稼。
朱德最后还提出,为了鼓励七一八团先头部队进军南泥湾,总部特别拨给4万元边币作为生产资金,但这是借款,生产搞好后得归还。
陈宗尧、熊晃等人一致表示,立即遵令向部队传达动员,并积极做好出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据李大同回忆,朱德亲自带领七一八团向南泥湾地区进发,到达金盆湾沟沟里停下来。
当时那一带极为荒凉,附近没有一个村庄房舍,仅有一孔旧窑洞,总司令就和陈宗尧他们一起打地铺睡旧窑。
当晚,朱德亲自做团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据回忆,朱德给陈宗尧他们说,现在没有房子住,也不能先挖窑洞,因为播种的时间快到了,大家都知道不违农时,必须先开荒,然后再挖窑洞、盖房子。
大家都是苦惯了的人,也感觉没有什么关系,都按照总司令说的去做。
第二天吃了早饭,他又与大家上山勘察定点,回到驻地后,又找一些干部、战士谈话,反复讲解屯田的重大意义。
朱德带领七一八团入驻南泥湾后,同年11月,亲赴绥德视察,其间再次接见王震并谈及部队开赴南泥湾的问题。
朱德第二次下南泥湾是1941年春。因为边区经济形势、军事形势极为复杂。
1941年3月13日,中央军委召开第一次政务会议,朱德、叶剑英、叶季壮、谭政、萧劲光组成财政委员会,以加强财政经济领导工作,朱德担任中央军委财政委员会主席,叶季壮为秘书长。
由朱德直接领导后方勤务工作。中央军委财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标志着朱德正式承担起指导全军生产自给与经济建设的重任。
也正是在此前后,朱德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洁、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人员,再次来到南泥湾,对南泥湾的开垦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
考察中,他们专门走访老农,对南泥湾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
朱德第三次下南泥湾是1941年5月。朱德在王震陪同下来到南泥湾,广泛听取干部、战士对建设南泥湾的意见。
在接见团以上干部时,他讲述了军垦屯田的意义,并鼓励大家一定要做群众的模范,一定要把生产运动搞起来。
他说:“敌人来了,就去打仗;敌人不来,就搞生产,用我们的双手,做到生产自给,丰衣足食。”
6月20日,他致函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代政委熊晃并转七一七团团长陈外欧、政委晏福生,表扬了这两个团在生产中取得的显著成绩。
朱德第四次下南泥湾是1941年7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