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淞沪会战 (第2/2页)
10日,日海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在吴淞一带集结大小舰艇30余艘,驶入黄浦江示威,并急调在日本佐世保待机的舰艇和陆战队开赴上海。
11日,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密令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第87、第88师到上海杨树浦及虹口以北布防。
同时令海军阻塞江阴航道,令空军主力由华北向上海方向转场。
13日,日海军陆战队首先由虹口向天通庵车站至横浜路段开枪挑衅,再以一部向宝山路、八字桥、天通庵路进攻,被第88师击退。
从卢沟桥事变后,统帅部为了应付“七七事变”后的复杂形式,召开了数次会议,讨论初期的战略政略和各方面准备情况。
7月11日 国军实施先行筹备,准备将一部分德机械化师调往北方作战,检查弹药粮秣储备情况和新武器分发情况。
由于日军在华北的强势进攻,国军优先补充韩复榘的部队,安抚韩复榘,稳定山东局势。
通信兵向北推进,切实掌握好北方情况。
战火储备够二十个德械师三个月用,粮秣储备有50万人,10万匹马一个月份,正在购办两个月份的储备。
黄河以北无储备,首要任务是将以上粮弹储备一部推进至黄河以北储备。
7月12日 计划派遣熊斌至保定,并向二十九军承诺,如果需要子弹和军实,中央将源源补充。 害怕二十九军擅自妥协,华北进一步特殊化。
7月13日 增拨第2师补充旅(后更名为独立第20旅)一个团秘密进驻上海市区战略要点(虹桥机场等);95师北上填防。 南方开始注意守好后门,并陆续调兵北上。
7月14日 十一时宋签字认可日方条件,国民政府对北方可能丧失极度担忧,同时觉得平汉、津浦路空隙过大,需要调兵北上。
但不应全用德机械化师,应夹杂其它稍差部队。
北方如不能坚守,长江封锁就需要切实进行,开始撤除长江之灯塔、航标。
海军设立封锁线,巩固吴淞口阵地,江阴要塞强化,原定装海州的88毫米炮,移装江阴。
7月15日 庐山的十门20毫米炮调南京,37毫米炮若干门部署在太原,武汉分配37毫米炮4门,石家庄20毫米炮4门,保定20毫米炮3个连,开往北方的高射炮兵统一开往彰德,由第10师控制;航空兵基地拟设立于太原,空军主力北上。
7月16日 设立战争局部化和全面化的不同应对方法。
如果是局部化,就不能绝交宣战。如果日军有在青岛、海州登陆的意图,就必须在上海先动手。
如果是全面化,则是绝交宣战的局面,最忌惮的是日军沿长江口而上,在长江腹地到处开炮。委座已要求炮兵第7团必须马上北开。
7月17日 长江要塞炮位重新划定,总体向下游推进;88毫米炮四门仍装海州,要塞工事未完成前,先放置滁州。
长江航标灯从速撤除,由各要塞司令,各警备司令切实负责。
日方警告民航客机不得飞赴北平,否则将予以击落,欧亚、中航飞机仍飞北平无误;通信兵团需要充实,各行营电话排调回;仍继续讨论全面化与局部化问题。
7月18日 部队向北方机动时的防空问题;战时费用必须节省。 中国政府对日军克制态度所抱的幻想渐渐破灭。
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渐渐有了做最坏准备的打算。
7月19日 对外称,表示积极和平。其实是为了掩蔽企图;对国民政府自身内部,军队质量和训练,现有武器尚不够之担忧。
7月20日上午何应钦派员(程潜、徐永昌)赴庐山向蒋汇报这几天讨论的军略政略办法。
7月20日 蒋介石返宁,37毫米炮和20毫米炮进入阵地;海琛等舰连日在下关与日舰实弹对峙,请示办法。
7月21日 蒋百里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意见(即著名的凇沪开战并扩大之,引诱日军沿江而上),但蒋予以批驳,并调整战斗序列,中央军第10师、17师、25师、83师二次北上。
熊式辉提出三点抗战主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移民清物,坚壁清野;避实击虚,昼伏夜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