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914章南京突围

第914章南京突围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几百名广东妇女,在得知从南京突围的粤军已经回到湖南后,长途跋涉赶到攸县、安仁寻找自己的丈夫。

令人悲痛的是,来寻找丈夫的那些妇女,大多数都成了寡妇。

她们的丈夫大部分是在上海战场或在南京突围中战死或失踪,生死不明的也有相当一部份。

能寻找到丈夫的妇女,自然是欢天喜地、手舞足蹈……只是可怜那些打探到自己丈夫已死去的女人,她们哭得昏天昏地、肝肠寸断……

1937年12月12日,在日军重重包围、面临陷城的时刻,唐生智最终决定弃城。他之前采取的破釜沉舟的措施,开始带来严重的恶果。

方圆几十里的南京城,已被日军围得水泄不通,到处都埋伏着日军交叉的火力网,炮火贯穿全城。

只有南京城北没有日军,可却有一条汹涌的大江断绝了退路,没有桥梁、没有船只,又是寒风刺骨的冬天……这仍然是一条绝路。

从正面突围吧,已经打得残破不堪的国军,很难冲出日军强大的火力封锁线。

因此,接到和没有接到撤退命令的十几万国军部队,在炮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夜晚,都本能地涌向了暂时还没有被日军封锁的挹江门和下关码头那个狭小的地带。

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开始时,就命令宋希濂的36师,控制南京城北通向下关码头的挹江门,任何官兵没有唐生智的命令,都不允许通过挹江门,有不服从命令的,一律格杀勿论。

现在,唐生智没有组织船只、安排部队撤退,自己坐上小火轮率先撤了,却没有通知宋希濂的36师开闸放行,导致36师与要撤退出城的部队发生武装火拼,造成了无谓的自相残杀。

挹江门挤满从四面八方拥来的部队:成建制的和溃不成军的,有长官带领和无人指挥的,持有命令和没有命令的,总之每个人都拼命往前赶,都迫不及待地想抢在别人前面通过城门去赶渡船。

如果人人都想走近路,那条路就成了离希望最远的路。市民越聚越多,哭声和喊声连成一片。

在挹江门一时无法洞开之际,包括83军156师师长李江在内的不少人,都选择了攀缘城墙,结绳而下。

当时大约有4万多军人和几万难民,全部聚集在挹江门内,但只有一个7、8米宽的城门。

因为人多城门窄,鬼子又打来了,日军的大炮,已经打到了挹江门附近,一颗炮弹落在人群中,就炸死了很多人。

人们都急着逃命,拥挤到人贴人的地步。如果有人跌倒,肯定会被踩死。

在这些拥挤的人群中,有一个被挤倒在门边的伤兵急红了眼,他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轰隆”一声,城门洞内立刻血肉横飞。

因为江边没有渡船,大家都争相寻找过江的物件,导致大多数部队无法集中。

在被日军重重包围、失去组织能力,又没退路的情况下,有许多官兵脱下军装,换上便装,以难民的身份躲到了南京城的各个角落中。

这样,也就和成千上万的真正的难民混杂在一起了,而另外的一部份官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集体做了日军的俘虏。

但是残暴成性的日寇,是从来不收留俘虏的。这些人,绝大多数死于日军的大屠杀。

根据中日史料证实,在12月12日那个即将城破的至暗黑夜,几乎所有军民都涌向下关江边时,却有三支中国部队冒着日军交叉重叠的火力网,正面向日军发起反攻。

这三支军队经过连续血拼,成功突出日军重围。

这三支军队,一支是广东叶肇的66军、邓龙光的83军,一支是教导总队第3旅马威龙部,一支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虎贲——第74军。

12月12日午后,日军已经突破多处城墙,南京濒临陷落,城内秩序大乱。

延捱到下午5时,唐生智宣布弃城,决定“大部突围,一部渡江”。但是,后来的结果是“一部突围,大部渡江”。

按照唐生智的撤退计划,各部主力应该向东方日军来犯方向突围,由从淞沪战场撤退后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广东66军和83军负责打掩护,吸引日军火力,好让各军顺利突围出去,到最后粤军才从下关方向撤退。

看到这个计划,叶肇和邓龙光心里直犯嘀咕:这老唐还真是“关照”老广啊!

但是,后来他们却看到,其他部队根本就没有向东突围,大都混乱涌向下关码头,企求渡江离开。这样哪需要他们的部队掩护呢?

于是,邓龙光与叶肇商议,果断决定两支部队合兵一处,就从太平门突围出城,由紫金山北麓向南作正面突围。

他们决心一定要带领部队杀出一条血路,把子弟兵带回广东,为粤军留下一些血脉。

两军统一由叶肇指挥,以66军打头阵,83军随后跟进。

这是因为66军到南京后,大部分时间处在城内作为预备队使用,战力相对完整、而且集结较为容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