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919章铭记

第919章铭记 (第2/2页)

让我们以广东部队的死中求生为例分析一下组织部队突围的几个前提:

首先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突围方案:

本来,唐生智于12日下午抛出的那个突围计划,其主要精神是“大部突围,一部过江”。

撤退命令虽然制订得有些粗糙,但各部若遵令行事,仍有一定的可能性。

当然,这要付出很大的伤亡,甚至是大部分人可能看不到突围成功的那一刻。

但这种代价再大,也总比被人堵在江边屠杀要强嘛。

要命的是,唐生智又补充了一个口头命令,称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七十四军及教导总队这几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渡江”。

这就使得突围计划发生了质的变化,其要旨由“大部突围,一部过江”变成“大部过江,一部突围”。

这个改动不仅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酿成了严重后果,许多本该由正面突围的部队涌向江边不说,还有许多不明情况的部队看到这些人赶向江边后也跟了上来,致使大部分官兵因无法渡江而白白牺牲。

广东部队能突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组织得力。

再来看看广东部队的突围,虽然也是时间仓促,但两位军长还是尽可能地对突围方向、行进路线、行军序列进行了安排。

从事后的战斗进程来看,这个临时拟就的计划发挥了作用。

从行军路线看,它恰好处在了日军第十六师团和第九师团的结合部上,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再看部队的攻击序列,由于南京保卫战后期,第六十六军大部分时间处在城内作为预备队使用,战力相对完整、且集结较为容易,因此以其在前开路,曾在城垣保卫战中实力受损的八十三军随后跟进。

这就保证了突围部队能够保持一定的攻击力度。虽然在此后的不断攻击中,部队伤亡惨重,但还是得以突出重围。

其次是指挥不能断、建制不能乱!

联想到长征初期,红军能冲过湘江,原因在于指挥没有中断、建制还在。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回顾一下另外一场战役:爆发在三年前的湘江战役。对于红军而言,湘江突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

最终,红军以大部伤亡的代价突出了重围。

红军能冲破湘江封锁线,原因在于,中革军委的实际负责人李德虽有一些战术瑕疵,却能坚守指挥岗位、上下级之间的联络畅通;各部队虽伤亡惨重,但基本建制尚在。

遗憾的是,这种上下同心的一幕并未出现在稍后的南京保卫战中。

据亲历者回忆,许多高级将领在12日开完会后根本就没回部队,只是电话传达撤退通知;更有甚者,有人还“不告而别”。

如此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使得许多部队没有及时得到撤退命令,只是看到友邻部队开始行动后才做出下意识的反应。

经过挹江门的混乱“闯关”,那些到达江边的部队早已失去了原有建制,“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最终在一片混乱之中,集体做了日本人的俘虏。

指挥中断的情况也曾出现在广东部队中。

经过13日白天的两场恶战,各部队失去掌握,叶肇、邓龙光等高级将领陆续更换便衣脱队。其余人则以百余人、或数十人的小部队,由中下级军官带领,分头向指定地点前进。

所幸,此时日军的注意力主要在南京城方向,加之看到自己在确实拦截了大批突围官兵遂放松了对战场的控制,这就使得许多官兵得以寻隙而出。

其实这可以明显看出国共两党军队的本质不同;也可以明显看出为什么总是身处逆境的共产党军队能愈战愈强,最终取得全国的胜利。

最后要有一支预备队。

突围作战的最后阶段,部队所以失去控制,原因在于指挥官手中缺乏足够的后续兵力冲击日军防线。

本来,突围部队的兵力应有五个师,但一则八十三军的一个师没有跟随大部队行动,再就是六十六军在连续冲击日军防线的战斗中损失惨重。

试想,如果那时候有其余部队跟在广东部队的后面前进,情况会好得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