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943章徐州会战

第943章徐州会战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自1938年1月24日起至30日,在历时7昼夜的池河之战中,第31军歼敌近2000名,其中在池河镇歼敌三四百人;在三河集、马家岗两处歼敌二三百人;在明光方面歼敌约千余人。

第31军自池河撤退后,于2月上旬配合第48军对刘府、考城、蚌埠之敌攻击,“经剧烈战斗之后,毙敌千余”。

淮河阻击战,于学忠率领的51军与企图渡河日军第13师团殊死鏖战,歼敌数千(一说3000,一说9000)。

这样说来,日军伤亡约6000——1万人。

孙震在战斗详报中称“是役毙伤敌军官佐320余员,击毙士兵1500余名,击伤士兵5700余名。”

以川军武器装备而言要取得如此战果,是不可能的,且当时进攻滕县之敌亦不过数千人,若孙震的数据属实,无疑是全歼日军。孙的歼敌数据显系夸张。

第122师代师长王志远在战斗详报中称所部“击毙敌共约千余名”,第124师370旅旅长吕康称所部“毙敌约七八百人”,372旅旅长曾甦元称所部“毙敌寇约六七百人”,三者相加,与张宣武所说的“这次战役,共毙敌2000余人”相近,但应为击伤而非击毙日军数据。

加上3月9日之前第45军歼敌数,则日军在整个滕县战役中伤亡不下2500人。

第一次,张自忠致电李宗仁称,临沂战场“敌(日军)伤亡达四千余名”。而一些著述如韩信夫《鏖兵台儿庄》则认可“此次临沂作战,歼敌3000余人”。

第二次,中国军队共歼敌2000余人,俘虏1人。

临沂战役,日军伤亡应在5500人以上,加上之前庞炳勋部与沈鸿烈海军陆战队歼敌数,日军伤亡应不下6000人。

中共《新华日报》1938年4月7日、8日报道歼敌万余人;日方数据为伤亡11984人。

史界如孔蕴浩先生则认同《新华日报》数据,认为台儿庄一战中方“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而整个鲁南地区,“日军死亡的人数超过16000人”。

包括第20军团在临城、官桥、枣峄等地,第3集团军在汶上、济宁、兖州等地战斗,日军损失2000人左右。

综合以上所列,日军在徐州会战中至少伤亡在2.6万人以上。

此战,中国参战部队前后有70个师约100万人,历时5个月。

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

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

在台儿庄地区作战中,第五战区采取积极防御战法,以一部担任内线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线作战,攻防结合,灵活机动,获得大捷。

随后,最高军事当局不顾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调集大军在徐州附近,企图与日军决战,因而使会战在后期陷于被动。

尽管如此,这次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中国军队以伤亡6.5万余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2.6万余人,除予日军以巨大打击外,还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此战最重要的影响还在于使中国人民相信自己有击败日本侵略者的能力。

自“七.七”事变以来,面对日军的步步进逼,全国各族人民期盼南京国民政府能够组织、领导中国人民起来抗战,将日本帝国主义从中国的领土上驱逐出去,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

南京国民政府也作了不懈努力。在“八.一三”事变爆发的第二天,首先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紧接着,蒋介石下达总动员令,自任陆、海、空军总司令,一方面指挥军队抗击日军的疯狂进攻,一方面接受关于国共合作的建议,承认其合法地位,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

这些举措,对中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是一极大的促进和推动,全国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局面。

在日军的大举进攻面前,南京国民政府几乎动用全部军事力量对日作战,先后进行了多次重大战役,打了许多硬仗。

但由于战争指导的失误和军队战斗力上的差距,对日作战基本上都以惨重的代价和失败的结果而告终。当时,全国上下弥漫着失败的悲观情绪。

徐州会战,在李宗仁的直接指挥下,经全体官兵的浴血奋战,共歼灭日军2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

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开了正面战场胜利之先河,使日军遭到自新式陆军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惨败。

在此次战斗中,广大爱国官兵激于民族的义愤和强烈的爱国心,与日军顽强拼搏,涌现出众多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为国捐躯者,不仅有一般士卒和下层官兵,而且有高级将领。

这些众多为国牺牲的将士,以自己的鲜血洗刷了旧日的民族耻辱,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

它对形成强大的、一致抗日的高潮和生气蓬勃的新气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功地扭转了国民党军屡战屡败的不利态势,遏止了失败主义思潮的蔓延,使中国人民从中看到了抗战的光明前途。

徐州会战,特别是台儿庄会战,使国民政府及统帅部进一步认识到日军并非不可战胜。

虽然短期内尚无战胜可能,但中国的抗战最终必将胜利。从而进一步坚定了持久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发表声明,宣称当前战局的重点不在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防御成功与否,今后的战争将在山岳地带进行等等。

同日,他下令在武汉的政府各机关、中央党部、各大学及由沪迁来的工厂等向重庆、昆明转移,最后完成以西南为大后方的战略部署。

这是贯彻执行“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方针,表明“始终保持我军之战斗力,而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使我军达到持久抗战之目的”。

同时,徐州会战的胜利,也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以台儿庄大捷为代表的徐州会战的消息,苏、美、英、法、德、意等欧美主要国家都给予了充分报道和评论。

据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德国也报道说:“徐州方面中国抵抗力之强,殊出人意外”。“最慎重之观察者亦不能不承认日本必遭失败。”

这些国际社会舆论对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争取外国政府的支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