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947章连环伏击战之长生口伏击

第947章连环伏击战之长生口伏击 (第2/2页)

果然,井陉的敌人闻讯后,立即以200余人乘汽车8辆出援。

当前来救援的敌人通过长生口附近时,我伏击部队突然发起攻击,经激战,毙敌130余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迫击炮3门。

伏击战是由七七二团执行的伏击任务。当甘灿的独立营袭击旧关的时候,七七二团就埋伏在长生口两边的高山上。

原来,陈赓命令772团团长叶成焕率领号称“夜老虎”的二营,于22日凌晨1时出发,拂晓前赶到长生口南山布设伏击圈。

22日凌晨4时许,战斗打响,从旧关方向传来独立营佯攻敌驻军的密集枪声。

6时左右,从井陉城方向的公路上传来了敌救援部队的汽车马达声。8辆汽车载着200多名日军全部进入叶成焕布设的伏击圈。

二营战士居高临下,迅速发起猛烈进攻,日军措手不及,乱成一团,仅半个小时,战斗胜利结束。

这次伏击战共毙俘日军驻井陉南关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以下130余人,炸毁汽车5辆,缴获迫击炮2门、九二式重机枪2挺、步枪50余支以及大批武器弹药。

伏击战取得胜利,甘灿奉命脱离战斗。

其实,一二九师这是第二次在长生口设伏。

第一次是1937年10月14日。

八路军129师386旅在旅长陈赓的率领下正开赴娘子关前线。

在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更加确定了采取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作战原则,所以自然不会参加在娘子关正面的阵地战。

和平型关的115师一样,386旅前往娘子关侧后,袭击牵制进犯日军。

10月20日,陈赓率386旅772团到达旧关以东10多公里的井陉县境内的支沙口。

经过侦察,发现有一路日军正在板桥地区活动,陈赓立即判断日军有迂回娘子关的企图,因此于10月21日晚,命令772团副团长王近山带领772团3营的2个连,连夜袭击在板桥村西北后山宿营的日军,以挫败日军的迂回企图。

386旅是由红军四方面军的红31军改编,772团是由红31军93师改编,而红31军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主力红军,也是红四方面军的一支劲旅。

王近山、秦基伟、李成芳等一批著名的战将都出自这个部队。此时刚刚改编为八路军,还没有扩编,指战员基本都是经过长征锻炼的百战老兵,战斗力相当强。

在整个抗战期间,772团也都是386旅的头号主力。

王近山率部赶到长生口河沟,正要登上西北山坡时,突然发现从板桥村方向开来约一个中队的日军。

王近山立即命令战士们迅速隐蔽,就地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埋伏。

当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王近山一声令下,一起开火。

日军由于开战以来,一路都是非常顺利,如入无人之境,所以这时已经相当骄横,居然在行军时连搜索探路的尖兵都不派,就大摇大摆地行进。

现在突然遭到袭击,又是在夜间,也搞不清楚状况,顿时被打得晕头转向,慌乱中连对手具体位置都不明确,只好盲目还击。

但是八路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部队全部展开,轻重火力一起开火,手榴弹也如雨点般落下,日军完全暴露在山坡下的谷地中,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

日军根本立脚不住,只好且战且退,逐渐退到长生口村边的一个打谷场。

八路军乘势追杀,等追到打谷场时,残余的日军剩没几个了。加上打谷场是个开阔地,毫无掩护,所以八路军赶到后,素以猛打猛冲著称的王近山立即下令强攻,丝毫不给日军以喘息之机。

这也是王近山的一贯作风。八路军战士向着打谷场猛投手榴弹,然后乘着爆炸的硝烟端着刺刀发起冲锋。

此时日军已经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顿时被八路军的冲锋冲散。不到半小时,打谷场上的日军就基本被肃清了。

此战,日军的一个中队,除少数乘乱逃脱,从河沟到打谷场,一路上就有50多人被击毙,缴获了4匹骡马以及一批武器弹药。

这一战不仅是386旅的抗战第一战,也是129师的第一战,虽然战果不是很大,但却打得干净利落,畅快淋漓,使刚刚踏上抗战战场的129师士气大振。

这一战,和一个月前的平型关大捷不同,首先是规模要小得多,也就是连级分队之间的战斗。最大的不同是在突然遭遇中,临时就地利用地形进行伏击,而不是预先选好的伏击圈。

772团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的战术素养相当高:第一是行军中警戒侦察得力,所以才抢得先机;第二是就地抢占有利地形,从行军状态立即转换为伏击,更是果断而迅速;第三,伏击紧接着追击,然后又是突击强攻,一气呵成,环环相扣。

整个战斗过程,就是迅速而猛烈,典型的迅雷不及掩耳,根本让对手来不及招架,可见772团头号主力绝不是浪得虚名。

经过这次战斗,原先准备迂回娘子关侧后的日军只好放弃,使娘子关正面的国民党军第3军曾万钟部免遭前后夹击的厄运。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张浩(1897~1942),男,字祚培,原名林育英、曾用名林仲丹,化名张浩、林春山、李生等。湖北黄冈人,是林彪的堂兄。

1937年8月,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政训处主任,不久改称政委,是第一任政治委员。后因病不能坚持前线工作,回延安主持创办《中国工人》月刊。由于长期忘我工作,终于积劳成疾。1942年3月6日病逝于延安。9日公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徐特立等亲自执拂、扶棺。毛泽东的挽词为:“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