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布局 (第2/2页)
(二)358旅分两个支队,张宗逊旅长率716团主力随师部到五寨地区,李井泉政委率715团及骑兵连到神池以西、五寨以北地区,打击日寇。
(三)为改变晋西北人心不稳、秩序混乱、社会动荡的局面,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群众投身抗日战争,由关向应、甘泗淇去岢岚主持开展地方工作,从120师抽调干部组织地方工作团,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
根据军政委员会决定,9月30日,关向应率师政治部和供给部、卫生部的一部分以及教导团组织后方工作领导机关去岢岚;贺龙率司令部进入神池县八角镇、义井镇地区指挥对日作战。
关向应率领由700人组成的地方工作团,分赴兴县、岢岚、五寨、宁武、静东、临县、保德、偏关、河曲等县开展工作。
贺龙、关向应为工作团规定了3项主要任务:第一,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组织和武装群众,成立自卫队、农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第二,帮助建立地方党组织,采取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办法,建立党的支部及临时县委;第三,收容散兵游勇,安定社会秩序,扩大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影响。
当时,山西已有两个重要抗日团体:
一是由中国共产党发动、组织领导的“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它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日救亡群众组织的面目出现。
一个是由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并领导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它是统一战线的半政权半群众团体性质的革命组织。
120师工作团到达晋西北各地时,这两个组织已有人在那里工作。
关向应立即命令工作团和这两个组织结合在一起,开展群众工作。20多天里,便发动和组织了5700余人的抗日自卫队。
关向应、甘泗淇领导工作团在晋西北进行了8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建立了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后称晋西北区党委)及各县临时县委,恢复了政权组织,收容了国民党军的散兵游勇,安定了社会秩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入人心,晋西北出现了抗日的新局面。
宋时轮支队于9月29日到达雁北,10月1日攻占平鲁县的井坪镇,4日收复平鲁县城。
此时,由大同南犯之日军主力绕过雁门关,从应县茹越口突破长城防线,先处攻占繁峙、代县、崞县与原平地区。10月10日逼近忻口,准备攻夺忻口,直取太原。
忻口,自古以来为军事要地,《魏地志》记载:“汉高祖出平之围,还军至此,六军忻然,因得名。”
昔日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困于大同以东之平城,后奋力突围退至此地,观于地势之险要,六军忻然,因而得名忻口。
忻口位于忻县、定襄盆地北部,是五台山、云中山两山峡谷中的一个隘口,为出入晋中的交通要道和战略咽喉,是保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
国民党军为保卫太原,决心在忻口组织会战。阎锡山调集8万重兵,由刚刚率部入晋的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担任前敌总指挥。
五台山。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眉头紧锁,目光凝聚在忻口的版图上。
他心中很清楚:如果忻口失守,太原则危在旦夕。
为统一指挥参战部队,国民党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已同周恩来商定:右翼各军,包括国民党第63师、独立第3旅等10个团归八路军总部指挥。
周恩来思考:前期战况已经表明,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况且指挥失误颇多。忻口会战,至关重要,八路军应为正面战场树立起一个新的形象。
应尽量派得力部队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同时对配属的友军也要做到有分寸。于是,他对身后的通信员吩咐道:“速请359旅王旅长到这里来。”
通信员转身刚刚离去,任弼时走了进来,随手将毛主席的两封来电放在周恩来面前:
电文一:
“我们对国民党交给我们指挥的部队,应采取爱护协助态度,不使他们担任最危险的任务,不使他们给养物资缺乏。
对作战应使他们主要打几个小胜仗,对动员民众应详告以政策方法,对他们多取商量,表示殷勤爱护之意,力戒轻视、讥笑、漠不关心及把他们置于危险地位等错误态度。
经过上述方针,争取他们与红军团结一致,使他们真心愿意围绕在红军周围。
为达上述目的,除作战指挥由上级负责外,对他们应采取态度及方法须向全军指战员进行教育,使此方针能全体彻底执行之。”
电文二:
“王震部速归贺师建制。贺师全部除游击支队外,主力此刻应隐蔽于五寨地区。待原平正面打得激烈,我115师已实行向大同、浑源行动时,即用主力出工城袭击朔县、左云一带,与115师相呼应,捣乱敌人的整个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