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江阴海战 (第2/2页)
事变发生后,他急忙回国主持海军抗战机宜。
第一个工作就是封江。
封江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首先是破坏航标。
1937年8月11日,海军部派“甘露”测量舰、“皦日”、“青天”测量艇及“绥宁”、“威宁”炮艇破坏西周、浒浦口、铁黄沙、西港道、狼山、大姚港、通州沙、青天礁、刘海沙到长福沙、海北港沙、龙潭港、福姜沙等各处的灯标、灯桩、灯塔、灯船及测量标杆。
各舰在两日内完成了航标的破除作业,使敌舰失去了导航标志。
在此同时,海军第1舰队与第2舰队主力由湖口与下关向江阴的集结已经完成,49艘军舰进入了长江待命,“拱卫京畿”。
1937年8月12日,两个舰队主力在江阴江面集合完毕。
这是自甲午战争之后海军的第一次对外大型动员,全体海军官兵皆怀高亢斗志,誓与日寇决一死战!
首批自沉的军舰为舰龄最大的“通济”练习舰、“大同”、“自强”轻巡洋舰、“德胜”、“威胜”水机母舰、“武胜”测量艇(已停用)、“辰”字与“宿”字鱼雷艇(均已停用),这批军舰大多为清代遗留的旧舰。
此外,海军还向招商局与各民轮船公司征集20艘轮船同时自沉以构成江阴锁线。
当第1舰队抵达江阴时,等待自沉的28艘军民舰船已经停泊在君山江面。
12日上午8时,江阴江面各舰由“平海”号轻巡洋舰率领进行升旗典礼。
8时整,“平海”舰举行升旗仪式,各舰官兵在舰舷“站坡”,向军旗行礼致敬。陈绍宽的上将司令旗在军乐声中冉冉上升到主桅顶端。
在各舰抵达位置之后,坐镇“平海”的陈绍宽发出沉船命令,各舰同时打开水底门,缓缓下沉。
自沉作业一直进行的傍晚才初告结束,陈绍宽站在“平海”舰桥上,黯然无语。是日汽笛哀鸣,军旗低垂,令人欲哭无泪。
因为水流甚急,第一批各舰下沉时多半被水流冲离理想原位,导致封锁线并不完整。
当海军部发现封锁线并不完整而空隙甚多之后,又征用了三艘民轮沉入封锁线,在镇江、芜湖、九江、汉口、沙市等地缴获的8艘日籍趸船也先后被拖到封锁线凿沉。
海军部又请行政院训令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各省政府紧急征用民用小船、盐船185艘,满载石子沉入封锁线的空隙中。这些民船一共使用了30.94万立方英尺石子,合65020担。
如果加上1937年9月25日自沉(海战后)的“海容”、“海圻”、“海筹”、“海琛”舰四艘巡洋舰,在江阴的沉船封江作业之中一共自沉老旧军舰与商轮43艘,合计吨位63800吨。
日军在上海前线不断投入兵力,尤其在重武器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淞沪前线的战局岌岌可危(事实上,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即占领上海全市)。
自此时起,南京保卫战已经拉开序幕。按照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的建议,自1935年冬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秘密调集4个师的兵力,在上海、南京之间秘密构筑起两道国防工事,作为南京外围的防御线:
吴福线北起长江南岸的福山,向南经常熟、苏州、吴江、嘉兴到杭州湾,系防御南京的第一线。
第二线为锡澄线,北起江阴要塞,南至太湖边的无锡。
而位于锡澄线与长江江防中坚位置的江阴要塞,无疑就成为了沪、宁国防工事的陆海军布防支点,长江江防作战中的总枢纽。
1937年7月19日,日军空袭江阴县,在江阴东南乡学社掷弹一枚,揭开了江阴保卫战的序幕。
上海开战之后,日军也高度重视江阴要塞的战略地位。
日方认为,集结在江阴要塞的中国海军舰队不仅阻碍南京方面的空中作战,其远程大炮的火力还威胁到沿长江下游行动的日军舰艇,因此无论是因为空中作战还是封锁中国东南海岸的需要,均须将中国舰队歼灭。
但忌惮于江阴要塞的强大火力和铺设水雷能力(实际并未实施),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中将否决了直接进攻江阴的建议,转而出动第2联合航空队(辖陆基第2航空战队之第12、第13航空队)和海基的第一航空战队“加贺”号航母执行此次任务。
具体的作战安排是先以舰载机进行压制,并以一部分舰载攻击机牵制炮台,再以主力全力进攻“平海”舰与“宁海”舰。
遗憾的是,直至此时,中国海军还在根据一场水面舰队决战的模式安排迎战准备,对于日军以航空兵为主的交战手段缺乏心理准备。
陈绍宽部长曾明确指示说:“敌人要用舰队从扬子江上驶,必需破坏我封锁线。要坏我封锁线,又不能不先歼灭我守卫封锁线的海军。以长江的地势和海军的性能看来,要达到‘它’的战略目的,应该运用‘它’们的海军的。……”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在旗舰“平海”的会议室中,每隔一小时就从无线电中传来前线战报。
几乎所有的军官都聚集在这里,时而忧心忡忡,时而为陆、空军的英勇战绩感奋,同时也预感到,在江阴江面将要爆发的战事绝不会逊色于淞沪战场。
10时,海军司令部命令各舰进入一级战备,舰炮脱去炮衣,随时准备对空射击。
11时05分,“宁海”舰防空瞭望哨报告:“飞机10架,由上游向江阴飞来!”
“宁海”舰立即拉响警报,这是自开战以来江阴的第一次空袭。各舰闻警而动,水兵们纷纷跑向炮位,转动炮口,瞄准飞机,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开火射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又收到“立即解除警报!万勿射击!”的命令,使已振奋到极点的官兵们大惑不解。
原来,海军刚刚得到报告,中国空军一个机群,自南京起飞,经江阴上空飞往上海轰炸敌舰。消息传出,令水兵们啼笑皆非;总算避免一场悲剧。
之后几天,又不断有中国空军飞机经封锁线上空飞往淞沪战场,而几乎每次“宁海”都发出空袭警报。虚惊几场,人心惶惶。
因飞机速度极快,飞得又高,待发出警报后飞机已飞临上空,而这时才能辨别出是中国飞机。
防空哨为此亦大伤脑筋。当时,中国海空军各自为战,彼此间并没有有效的通讯联络(注:当时世界上拥有军种间协同作战经验的国家并不在多数)。
为避免因误会而导致悲剧,海军司令部与航委会会商,提出今后中国飞机再也不从江阴上空经过;因为几乎所有的海军火力都集中在江阴,万一弄出事来不好向国人交待。
经数次会商,此事得以圆满解决:中国空军凡飞往淞沪战场参战的,都绕道向南或向北,不再出现在江阴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