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7章矢志不渝 (第2/2页)
回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史玉清触景生情,一幕幕往事犹如放映电影一样浮现在她的脑海。
此时,距离丈夫高敬亭死亡已经十年了,寄养在老乡家里的两个女儿也都长大了不少。
怀着对丈夫高敬亭的思念,以及对两个女儿的思念,史玉清决定要找回两个女儿,她要亲自将两个女儿抚养长大。
然而,令人悲痛的是,当史玉清来到寄养大女儿高凤兰的小村庄时,这里早已物是人非、破败不堪。
当地的干部告诉史玉清:“前些年,这里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疫,收养高凤兰的这户人家,包括幼小的高凤兰在内,全都不幸遇难了!”
听到这个消息,史玉清的泪水夺眶而出,她放声大哭并深深自责对不起大女儿高凤兰。
后来,史玉清又来到帮忙抚养小女儿高凤英的贺家,万幸的是小女儿高凤英还活着。
当史玉清走到贺家门口,很快就看见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正在喂鸡。史玉清的心中,顿时升起了莫名的痛楚。
此时,小姑娘也看见了史玉清,她急忙冲着屋子里面喊道:“爹爹、妈妈,有人来咱家啦!”
听到外面有动静,贺家夫妇急忙走出来。
虽然七八年过去了,但是他们还能认出史玉清。贺家夫妇快步走到史玉清的面前,高兴地说道:“史干部,你终于回来了。这段时间,我们老两口还在琢磨,现在胜利了、解放了,你也应该来接孩子了!”
说完之后,贺家夫妇又将小姑娘拉过来,指着史玉清对她说道:“丫头,这是你的亲妈妈,快叫妈妈!”
小姑娘有点不知所措,她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史玉清,无论如何也叫不出那一声——妈妈!
史玉清看着小姑娘,温柔地说道:“(高)凤英,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你的妈妈啊!”
说着,史玉清就蹲下来,一把将小女儿高凤英搂进了怀里,哭泣了起来。
不久之后,史玉清和小女儿高凤英慢慢熟悉了,她将小女儿高凤英带到了合肥读书。
在母亲史玉清的关怀照顾下,高凤英慢慢长大了,她在合肥完成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业,后来又考上了安徽中医学院。
大学毕业之后,高凤英先后在成都、西昌等地的部队医院工作。1971年,高凤英考虑到母亲史玉清年纪大了,一个人孤苦伶仃在安徽生活不易。
于是,孝顺的高凤英就申请调回安徽,进入位于合肥的南京军区第一〇五医院工作。
回到安徽之后,高凤英还主动承担起了赡养养父母——贺家夫妇的责任,她为贺家夫妇养老送终。
高凤英经常说:“如果没有养父母将自己拉扯大,自己就不会活着见到亲生母亲史玉清,自己必须报答养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合肥第一〇五医院工作期间,高凤英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成为了知名的眼科专家,很不简单。
后来,高凤英还在第一〇五医院当上了科室主任,退休之后享受正师级待遇。
话说回来,随着新中国成立,史玉清一直没有忘记丈夫高敬亭当年的事情,她要为丈夫高敬亭讨回一个公正的说法。
对于高敬亭被错杀一事,徐海东大将总是很激动地说:“判处高敬亭死刑,是极其错误的。高敬亭同志在大别山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把鄂豫皖苏区的红旗扛下来,是有功的。高敬亭同志的问题,是执行错误路线的问题,本质上是思想和认识问题!”
早在1945年七大召开之时,毛主席就提起高敬亭一事,他曾问参加会议的新四军代表:“那个高敬亭,可不可以不杀?”
新四军代表回答说:“应该可以。”
毛主席听到这句话之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1952年,毛主席到安徽视察工作,当地的同志在汇报工作时说道:“高敬亭同志在这里影响很大,至今上年纪的人还常提到他。”
当时,毛主席说道:“高敬亭不该杀。中央发电不叫杀,他们不听,还是杀了。”
经过各方面不懈地努力,1977年4月27日,也就在高敬亭被错杀的38年之后,总政治部下发了高敬亭同志平反通知书。
这一天,史玉清拿着丈夫高敬亭平反的通知书,激动得热泪盈眶。整整38年了,史玉清终于等到了一个公正的结果,这个公正结果让她等了太久太久、等得太苦太苦了!
1980年4月19日,高敬亭将军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安徽合肥举行。
不久之后,胡耀邦同志在合肥接见了史玉清和高凤英,他对着高凤英说道:“你有一位好爸爸,要向他学习。”
1989年6月,在高敬亭被错杀50周年之际,他生前的老战友方毅、万海峰、林维先等人,主持召开了纪念大会,以怀念这位卓越的将领和革命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