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章深沉的怀念 (第2/2页)
”绕过一座山脚,我们来到一个可以将战线一览无遗的地方。在前方1英里远的地方,中国和日本的机关枪手正隔着一条狭窄的山谷进行激烈的枪战。在左侧,双方的炮兵部队隔着一道有三座山峰的山梁互相炮击。在右侧,我们可以听见日军大炮正在从远处炮轰汤山附近阵地的中国军队……“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可以看出,南京东部一带到处都在做着抵抗日军的工作”。
其次是城防战,24勇士组成敢死队与日军同归于尽:
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的研究,在之后撤退到南京城内后,粤军这两支部队被南京卫戍司令部指定为机动部队,参与南京城防战。
“哪儿有围歼就去哪儿”。
12月10日,南京守卫部队拒绝了日本的劝降,于是日军再次派出敢死队,意欲利用城门洞空袭突入光华门,战况十分胶着,城门数陷敌手。
“我们刚刚把城门的铁门关起,日军就已经冲到了城门东,大约有几百人,他们非常疯狂地冲击光华门。”
就在战事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第83军受命增援。
经盛鸿说,其下156师调出24名敢死队员,在城墙火力压制下,用缆绳吊下城,剿灭日军敢死队。
“消灭日军敢死队员后,这些战士却不爬回去,他们每个人身绑手榴弹,冲向日军,与日军同归于尽,就这样把日军先头部队与后面部队的联系切断了。”
最后是突围,突围中阵亡三位少将,途中曾收复芜湖。
罗策群(1893—1937),字宇澄,广东兴宁人。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代理159师师长,在南京紫金山北麓岔路口殉国。
司徒非(1893-1937),名荣曾,号非,字严克。广东开平人。1932年1月,任十九路军上校团长,曾参加过1.28淞沪抗战。抗战爆发后,任66军160师少将参谋长,赶赴淞沪前线;同年11月参加南京保卫战,12月12日壮烈殉国。因骸骨无存,抗战胜利后曾于广州白云山山麓建有衣冠冢。
姚中英(1896~1937),字若珠,广东平远人。曾参加过东征、北伐。抗战爆发后,历经淞沪会战、江阴保卫战,南京保卫战。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3军第156师少将参谋长,在太平门不幸中弹殉国。
而12日的突围战,更是让粤军一战成名。
张定胜介绍说,12日凌晨,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给各部下达了突围的指令,并划定了撤退路线。
但由于形势混乱和指令错误,很多部队都没有按照路线撤退,而是涌到了长江边,由于可供渡江的船又极少,很多人最终被淹死在江水中,或者被日军俘虏后屠杀。
但在守军各部中,来自粤军的66军、83军却按照撤退路线,从日军的正面突围,成为唯一一支成建制突围的部队。
据战后统计,从青龙山方向突围的粤军部队,以66军为例,共有3291人成功突围。
在这次突围中,粤军官兵表现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也让日军胆寒。
经盛鸿举例说,第66军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少将奉命打前锋,在紫金山北麓的岔路口遇敌火力封锁,数次冲击不果。
罗策群便用粤语对部下高呼:“弟兄们,跟我来,几大就几大,勿好做衰仔呀!(意为“死就死,不要做懦夫呀!”)”带头向敌冲锋,不幸中弹殉国。
而此次突围战,粤军仅将军就阵亡了三名,分别是159师少将代理师长罗策群,第160师少将参谋长司徒非、第156师少将参谋长姚中英。
更让张定胜敬佩的是,邓龙光率领的第83军在撤退转移的途中,还主动伺机出动,歼灭一部日军,克复芜湖,粤军也因此保存实力,进入浙皖边界山区,最后回到了皖南中国军队防区。
装备不比中央军,粤军何以能突围?这是当时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深刻思考的问题。
南京保卫战,国民党尽出其锐,其实,当时粤军的装备,并比不上全德械装备的71、72军,还有蒋介石嫡系的中央军教导总队、第74、78军等王牌部队。
在地方部队中,还有川军、黔军等多支部队参与,但其中许多部队最后打得只剩下番号,总计牺牲了10余名将军、17名团长以及50余名副团级干部,代价不可谓不惨重。
那么南京保卫战一役,为何粤军的表现能脱颖而出?
“在南京保卫战的战斗序列中,粤军可以说是打得最顽强勇敢,战绩最突出的一支。”
张定胜认为,从战术上来看,粤军选择从正面突围,出乎了一直前进日军的意料之外,“所以倒撕开了一道口子。”
突围过程中,粤军还主动向日军发起冲击,给予敌人一定伤亡,这让日军摸不透突围部队的实力,不敢贸然围堵,结果使得一部分粤军将士能够成功突围。
在经盛鸿看来,在粤军突围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三个原因:
一是广东地处沿海,最早遭受外来侵略,具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
二是广东的部队大都参加过北伐和国内革命战争,部队作风优良、军事素养较高。
三是因为语言因素,认同度高,部队相互抱团,团结配合意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