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0章正义之剑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大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的主张,苏联也积极支援中国的大革命,不仅派出了包括鲍罗廷、加仑(也就是勃留赫尔元帅)在内大批苏联顾问,而且还援助了北伐军大量武器装备。
但是由于蒋介石在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进而与苏联断绝邦交,国民党和苏联的关系正式决裂。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为中苏关系的改变带来了转机,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让苏联意识到了危机,认为日本“对华战争就是进攻苏联的序幕”。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中苏两国迅速靠近,于1932年底恢复邦交。
但是,虽然恢复了外交关系,但中苏之间仍心存芥蒂。
苏联一方面与中国交好,另一方面,又对伪满洲国采取事实承认的态度,以安抚日本。
而当时国民政府也没有把苏联当成盟友,反倒更主要依赖德国。
但是随着德日缔结同盟,德国援助也随之终结。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苏联这才看清了日本的野心,迅速调整对华政策,开始大力援助中国。
全面抗战爆发仅仅一个多月后,中国就和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成为事实上的“同盟”关系。
从这时开始,到1941年6月,苏联分三期向中国贷款2.5亿美元,用来购买武器装备,总共购买了飞机1235架、坦克82辆、牵引车602辆、汽车1516辆、火炮1600门、轻重机枪14000挺、步枪5万支、子弹1.8亿发……
虽然苏联给予中国的援助,从根本上说也是出于自身利益,是想借助中国之力来牵制日本,使日本无力进攻苏联。
但是应该看到,这些援助,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在最困难时刻里唯一的外援。
在这些援助中,最宝贵的就是航空方面的援助了。
因为在“七七”事变之前,中国空军共有各种飞机296架,飞行员620名。
但是“七七”事变之店,经过三个多月的苦战,尽管取得了击落日机230架的战绩,但自己也损失殆尽。
到1937年11月,各种飞机加在一起只剩下三十来架,其中战斗机只剩12架!真正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就在这时,苏联不仅提供了飞机,还派出了志愿航空队。
不过由于当时苏联为了不过于刺激日本,这支航空队是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参战的。
派到中国的飞行员名义上是“志愿飞行员”,实际上完全是以命令形式抽调。这些飞行员来自苏联空军各部队,多为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不少是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老手,甚至还有试飞员。
在苏联内部将整个援助计划用“Z行动”来代称。根据当时援华飞行员的回忆,第一批来华的飞行员接到调令时,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有不少人还以为是去正在内战中的西班牙。
甚至在空战中牺牲的人员,家里人也只是得到一份:“在执行政府任务时牺牲”的阵亡通知书,对于牺牲的具体经过和安葬地点都全然不知。
当时苏联援华物资的运输虽然没有驼峰航线和滇缅公路那样艰险,但也并不容易,特别是空军作战飞机的运输更为困难。
战斗机先被拆解,由汽车运到新疆的迪化(今乌鲁木齐),在迪化重新组装后,由中苏飞行员驾驶飞往兰州。
轰炸机由苏联飞行员驾驶,从阿拉木图经过石河、迪化、古城(今奇台)、哈密、安西、肃州(今酒泉)、凉州(今武威),最终抵达兰州。
所有飞机上的苏联空军标志被全部清除掉,机翼上刷上了青天白日机徽,尾翼也涂上了蓝白相间的条纹,就连驾驶杆都改成了蓝白相间的国民党空军涂装。
10月22日,首批225架飞机和苏联两个飞行志愿大队的254人抵达迪化。随后一部分苏联志愿队进驻迪化和兰州,帮助中国飞行员改装和熟悉苏制飞机,并开始担负兰州的防空任务。
另外一部分苏联志愿队23架“伊-16”战斗机在大队长普罗科费耶夫率领下直接前往南京,因为当时保卫南京天空的中国空军只有5架战斗机了!
由于当时苏联相关的资料出于保密的原因都未曾保留下来,所以直到最近,才确认苏联志愿队在中国的第一场空战,是在1937年11月22日南京上空进行的。
据日军资料显示,1937年11月22日这天,日军6架“九六”式舰载战斗机掩护2架“九七”式舰载攻击机空袭南京,结果遭遇6架以前从未见过的,起落架可以收放的单翼战斗机。
而这正是苏联“伊-16”战斗机的典型特征。
空战中,日军1架战斗机被击落,飞行员宫崎康治三等航空兵曹失踪。
苏联志愿队也损失1架战斗机,年仅24岁的飞行员涅日丹诺夫·尼古拉·尼基福罗维奇中尉牺牲,他也成为了苏联志愿队牺牲的第一名飞行员。
在12月初的几天时间里,苏联志愿飞行员就击落日机20架,俘虏日军飞行员4人。
同时到达南京的20架“斯勃”轰炸机也积极活动,多次轰炸了停泊在长江口附近的日舰和日军在上海修建的飞机场。
2月23日是苏联红军节,为了庆祝这个节日,苏联志愿队决定对日军发动一次突然袭击。
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将袭击目标定为台湾的松山机场。
当时松山机场是日军海军航空兵的重要航空基地,自1937年8月以来,日本海军航空队的轰炸机曾多次从这里起飞,对中国进行狂轰滥炸。
空袭行动由苏联志愿队指挥官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雷恰戈夫指挥,分为两个轰炸机编队。
一队是从南昌起飞的12架轰炸机,是中苏混合编队;另一队是从汉口起飞的28架轰炸机,全是苏联飞行员。
由于当时苏联志愿队的SB-2轰炸机时速超过日本战斗机,又有强大的自卫火力,加上出于增加远程奔袭的隐蔽性和突然性的概率,最终决定不派战斗机护航,只出动轰炸机。
1938年2月23日凌晨,轰炸机群起飞。但南昌编队起飞后不久,因领航员计算错误,偏离预定航向,最后被迫在福州机场降落,加油后无功而返。
汉口编队在波雷宁大尉指挥下,采用5500米高度直线飞行。当时飞机上没有供氧设备,苏联飞行员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高空缺氧的生理反应。
到达台湾海峡后,机群降至2000米高度,飞行员才得以呼吸到充足的氧气,以恢复一下体力。
逼近台北时,机群又拉到4000米高空,同时为了迷惑日军,机群先向北飞行,然后突然调头南下,同时下降高度,直扑松山机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