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1046章黄河两岸的抗日壮歌

第1046章黄河两岸的抗日壮歌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鲁西、冀鲁豫边两区合并后,区党委召开了全区高级干部会议。

会议中,初步检查了存在于主力部队中的忽视根据地建设,不注意培养、扶植地方武装,不善于运用斗争策略的问题。

明确认识到边区的形势正在向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发展;一致认为必须坚持冀鲁豫边平原抗日根据地,而且只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克服缺点错误,改进斗争策略,也是能够坚持的。

会议决定,加强军区工作,单独建立军区工作系统,专负地方武装、人民武装的组织领导责任,立即着手整顿地方武装。

主力部队摆脱顽军钳制,推向边沿区展开反封锁、反“蚕食”斗争,力争军事斗争的主动权。

1941年7月至10月开展的边沿区反封锁、反“蚕食”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迟滞了敌人的“蚕食”和分割,使边区局势一度有所缓和。

但因敌人实行重兵封锁、“蚕食”,局势又很快恶化起来。

正当边区军民苦战之际,顽军孙良诚、高树勋部先后向边区的巨南、范观中心区进犯,军民不得不进行反击。

1942年春,在日军的逼迫之下,孙良诚率2.5万余人通电降日;高树勋率部退至陇海铁路以南,边区周围已没有国民党主力部队。

高部在撤退中,边区军民掩护其在根据地内进行休整。

冀鲁豫边区的社会情况比较落后、复杂,会道门较多。许多会道门,或在日军的政治引诱、军事压迫下,或在顽固封建势力的操纵下,充分显现出落后性和反动性,它们疯狂地破坏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

边区党组织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争取、瓦解、打击的办法,并以争取、瓦解为主,以打击为辅,解决反动会道门。

为了适应日趋严峻的客观形势,边区军民一边艰苦进行斗争,一边探索转变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

1941年底至1942年春,采用组织游击支队的形式开展反“蚕食”斗争。

1942年夏,采用军事政治攻势的方式打击日伪军。

与此同时,对党政军组织进行了两次精兵简政。通过多方面的斗争,对敌斗争形势又有所缓和,但是不久形势又紧张起来。

1942年9月下旬,日军调集重兵对边区的濮范观中心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铁壁合围”式的“扫荡”。

10月中旬,日军在“扫荡”中心区后,转而对泰西、运东、直南、豫北进行分区性的轮回“扫荡”和清剿。

12月下旬,日伪军1万多人对10月份划归冀鲁豫边区的湖西根据地进行“拉网”式“扫荡”。

由于敌人的连续“扫荡”和“蚕食”、封锁、分割,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变成了“格子网”,尤以泰西、湖西为严重。

据1942年底统计(缺湖西),全边区有日伪军据点和碉堡1098个,有日军6300人、伪军6万多人。

此时,根据地中心区被敌包围,大部分地区变为游击区。边区军民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艰难地斗争着。

客观形势要求边区党政军领导人必须冷静、全面地分析、认识边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扭转严峻的斗争局势。

在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北方局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1942年6月30日,北方局发出《对目前冀鲁豫工作的指示》,指出:边区已进入空前艰苦的时期,但根据地仍可坚持;边区过去工作薄弱之处是群众未曾较好地发动,而现在坚持根据地的基本条件就是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

9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中局书记刘少奇由山东返回延安途中,听取了冀鲁豫边区党委的工作汇报后指出:

“你们没有被敌人打垮、挤走,保持了华中与华北根据地的联系,是很大的成绩。要巩固抗日根据地,就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10月20日,北方局再次发出《对冀鲁豫区党委、军区工作指示》,集中阐述了3个问题。

一是对边区形势和过去工作的估计,二是关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三是对日、伪、顽、匪、会道门斗争的原则。

同时决定湖西划归冀鲁豫边区领导,调原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任冀鲁豫边区党委书记。

1942年11月至12月,黄敬主持召开了边区高干会议。他根据刘少奇和北方局的指示,结合自己调查研究的认识,作了题为《边区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

报告认为,边区的特点,是处于接合部,处在日、伪、顽、会、匪的夹击之中;边区工作的问题,是没有下大气力开展民主民生斗争,对基层政权的改造重视不够;边区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抓紧目前短暂时机,进行巩固根据地的工作。

同时开展敌占区和接敌区的工作,折散伪、顽、会、匪与日军的联合,尽可能缓和其对我们的关系,保存与积蓄力量,为反攻与建国完成一切应有的准备。

边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发动群众,使群众从关心切身利益的经济斗争上升为政治斗争、武装斗争。

边区工作的又一重要任务,是坚决改造区、村政权,进行初步的财政经济建设;边区军事斗争和武装工作的方针,是开展高度分散的敌后游击战争,实行敌进我进,扭转对敌斗争的被动局面。

边区对日、伪、顽、会道门、土匪斗争的策略,是从坚持长期战争的方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这两点出发,拆散他们的联合。

黄敬提出的扭转边区困难局势的一系列正确方针和策略,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赞成,从而统一和提高了边区党的思想认识水平。

这次边区高干会议,标志着党组织的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是对建设边区平原抗日根据地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根据地建设思想的一次质的飞跃。

没有过去5年斗争的实践,不可能有这次转变。没有这次转变,不可能巩固以往根据地建设的成果,也不可能胜利开创未来的新局面。

高干会议中,苏振华作了《冀鲁豫区小部队建设问题》的报告,将小部队建设提到敌后抗日战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高干会议结束时,作出了实现边区党的一元化领导和第三次精兵简政的决定:

(一)实行党的统一领导,撤销各部队中的军政委员会,由区党委、地委、县委书记兼任同级部队的政治委员。

(二)调整区党委、军区、行署领导班子。区党委常务委员由黄敬、张霖之、张玺、苏振华、崔田民、信锡华6人组成,执行委员由段君毅、张承先、刘晏春、杨得志、阎揆要5人组成,黄敬任书记兼宣传部长,张霖之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刘晏春任民运部长。杨得志任军区司令员,黄敬兼任政治委员,杨勇任副司令员,苏振华任副政治委员,华卓然任参谋长,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晃哲甫任行署主任,徐达本、贾心斋任副主任。

(三)加强地委一级的领导。调张玺任直南豫北地委书记,段君毅任运西地委书记,张承先任鲁西南地委书记。

(四)实行正规军地方化,取消旅的番号,统一于军区建制。

(五)彻底实行精兵简政。上述决定的实施,较好地适应了根据地被敌严重分割、日益缩小的形势和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需要,有力地保证了高干会议确定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策略的实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