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1章大蜂山 (第2/2页)
为此,张耀南与汪毅商定,由汪毅到聊城向中共山东省委代表张霖之汇报。
张霖之指示,一定要坚持在大峰山创建根据地。
不久,大峰山抗日队伍被编为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
1938年1月31日,经中共鲁西特委与范筑先商定,以第一大队为基础,吸收冠县、范县、博平、寿张等县党组织组建的武装,建立了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
不久,第十支队又收编了馆陶、冠县、汶上等地的抗日武装,进一步发展壮大。
长清抗日武装编为第十支队独立营后,队伍扩大到四五千人,成为党直接领导的坚持鲁西北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
独立营,汪毅任营长,李文甫任政委,冯乐进任政治部主任,张耀南任营部副官。
原四大队编为独立营第一连,曹洪胜任连长,谷鸿年任指导员;原十七大队编为第二连,张怀珍(又名张杰)任连长,董涛任指导员;原十一大队编为第三连,连长桑其祯,指导员桑荣轩,后因连长、指导员调离,该连撤销。
后汪毅联络改编了一支游击队,又组建了第三连,李子英任连长。
为扩大队伍,汪毅委任张耀南兼任第四连连长,直接负责组织一个连,并派共产党员杜镜秋任连指导员。
张耀南在长清执教10余年,学生众多,被誉为“有弟子三千”。他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发展了100余人,并搜集到一挺机枪,组建了一个连队。
为加强对党政军干部的培养训练,大峰山独立营和长清党组织按照中共鲁西北特委指示,选派冯乐进、崔健、杜镜秋等20余人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在河北省南宫县举办的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游击战术,建立抗日武装,开展群众工作等。
训练班结业后,参训人员返回大峰山根据地,成为根据地抗日斗争的领导骨干。
1938年6月,为加强根据地的交通联络,掌握敌情,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参谋长胡超伦、政治部主任刘子荣来到大峰山与汪毅、郭强、张耀南研究决定在孝里铺建立十支队前方交通站,负责与大峰山地区各部队的联络,掌握黄河沿岸和济(南)平(阴)公路沿线敌情等,定期向十支队司令部汇报。
1938年8月初,大峰山独立营得到情报,日军一部将由平阴经孝里铺、长清前往济南。
独立营在下巴杨家沟设伏。杨家沟位于孝里以北下巴附近,东西长约120米,深2米多,沟底是公路,南侧沟上沿长有茂盛的蓖麻。蓖麻后是一块玉米、豆子间作地,这块地离沟沿40多米处有一处坟地,坟地南500米处有一座小山,是一个理想的伏击地点。
此次伏击日军,共毙伤日军士兵90余人,取得了首战胜利。
下巴战斗是一次规模较小的战斗,但它是大峰山独立营成立以来对日作战的第一仗,对大峰山根据地有着深远影响,对日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下巴伏击战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增强了长清军民开辟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的意识。
此后,党组织在领导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使各项抗日工作轰轰烈烈地进行。
1938年5月底,中共泰西特委书记段君毅来到大峰山岚峪村,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要建立地方党组织,地方党组织与军队党组织分建。
根据这一指示,魏金三、崔健、张实庵等由十支队独立营工作转做地方党组织和县委筹建的工作。
1938年6月初,在段君毅的主持下,中共长清县委在岚峪村建立,万晓塘任书记,冯乐进、魏金三任委员。
1939年6月12日,中共长清县委在七区崮头村小学校内召开了由全县60多名代表参加的会议,选举产生了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
早在七七事变前,共产党员魏金三、夏页文即在长清县的同学好友中秘密发展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先队的队员。
七七事变后,夏页文任长清县民先队队长,领导民先队的组织与发展工作。
1938年5月,共产党员吴力践与吴梦观等在黄河以西的4个区(含肥城县九区)串联拥护抗日的小学教员,成立了长清县小学教职员抗日联合救国会,会员发展到100余人,吴梦观任会长,王信民、齐林山为副会长。
教联会的任务是:联络组织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纲领、方针和政策,动员开展抗日斗争。
中共长清县委建立后,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各抗日群众团体,以利于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为动员广大妇女参加抗日斗争,在八路军一一五师肥城县陆房战斗突围后,中共长清县委与八路军六支队取得联系,调回在部队工作的朱慧(原名朱桂娥)、靳涛、边涛(原名边其馨)、王桂荣、孟叶鸣(原名孟继德)等人,安排其在凤凰庄、小屯一带,以教员的有利条件,在妇女中进行抗日宣传发动工作。
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由王桂荣任队长,组成了一个10余人的工作队,在七区一带乡村向妇女开展抗日的宣传组织工作,并形成了一支妇女抗日队伍。
1939年8月,为了贯彻中共鲁西区党委关于建立各抗日群众团体的指示,中共长清县委在七区房庄召开县、区活动分子大会,决定组建县、区的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的抗日群众团体。
县农民抗日救国会最先成立,孙俊三任会长。县青年救国团(团长孟雨亭)、县妇救会(会长朱慧)、县儿童团(团长庄伦)、县文教抗日救国会(主任焦其朋)、工救会(主任李星三)相继成立。
县各群众抗日团体又组建起自身的区、乡、村的抗日群众团体,全县广大群众纷纷加入了各群众团体。
各群众团体之间开展竞赛,组织领导群众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一是组织学习,学文化、学时事。根据地各村普遍办起了识字班,用县文教科编印的识字课本组织群众学文化,并寓抗日宣传教育于文化学习之中。
各级青救会、儿童团还在抗日自卫队中认真组织团员参加军事训练,使其掌握射击、爆破技术。
二是动员参军参战。动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独立营是各群众团体的重要任务。
长清县的地方武装部队多次升级到正规部队中去,妇救会、青救会组织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动员工作。
部队升级后,保证了县独立营和各区队迅速组建起来。各群众团体组织男女老幼踊跃参加抗日斗争,实行村自为战,反击日伪的“扫荡”、骚扰活动,打击汉奸、特务,保卫家乡。
三是站岗、放哨、送情报。根据地各村口、重要路口都设有岗哨,行人凭路条通过,以防汉奸、特务破坏。
八路军部队所驻村的各群众团体主动封锁消息,严防可疑人出入村庄。重要村庄设立瞭望哨,发现敌情,迅速报告上级,并组织群众疏散隐蔽。
儿童团配合情报站送情报的事迹也很突出,无论黑夜和恶劣天气,不管山高路远,都能及时准确地将情报送到。
四是开展文艺宣传鼓动工作。各群众团体大唱抗日歌曲,每逢会议,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都要进行拉歌比赛,互不示弱,气氛异常活跃。
农忙季节,抗日歌声传遍山间田野。各群众团体还以战斗事迹为题材,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向部队慰问演出,形成英雄模范人人夸、人人赞的活跃气氛。
五是进行拥军优属和抗日物资的后勤供应工作。
在大峰山根据地里,群众被广泛地动员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形成了“铜墙铁壁”。
到1940年春,在中共长清县委的领导下,已经建成了比较巩固的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全县的抗日斗争蓬勃地开展。
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长清(峰山)县坚持8年抗日战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