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4章云岭保卫战 (第2/2页)
三里店、汀潭村位于云岭北端,三里店距云岭军部驻地约40里,汀潭村距云岭军部驻地约30里。
三里店、汀潭村一带地形复杂,山峦叠嶂,树草茂密,且道路狭窄,不利于敌军大部队展开,而有利于我方小部队隐蔽和伏击。
叶挺军长决定,首先迟滞日伪军行动,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层层设伏,以轻装小分队夜以继日的阻击、袭扰敌人,使其装备、兵力上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迟滞敌军行动。
10月7日,由于驻守三里店的国民党第五十二师1个营早已撤离,日伪军得以推进至三里店外围,这一股日伪军即三木石太郎亲率的主力,集结了步、骑、炮兵5000余人,火炮20多门。
而叶挺军长已亲率指挥所等候在这里,部署老一团、老三团利用三里店以南、汀潭以北的有利地形,构成了多道伏击。
日伪军进入我伏击圈,新四军机枪、步枪突然开火,手榴弹倾泻而下,当即给予日伪军重大杀伤。
日军装备有三八式野炮和九二式步兵炮,还装备有大量的掷弹筒,不时还有飞机助阵,凭借优势兵力和火力,对新四军阵地轮番进攻。
我老一团、老三团由于火力处于劣势,故不与敌硬拼阵地战,而是充分利用山区有利地形,且战且退,日伪军得以占领三里店。
占领三里店的日伪军分兵继续南犯,分别沿着三里店至汀潭、戴家会至汀潭两条山间公路行进,企图汇合于汀潭。
叶挺军长判明敌军企图,立即调集兵力机动至田坊、草鞋店和左坑一带隐蔽待机。
日伪军向东南方向的一路以骑兵为先头,向田坊开进途中即在许村桥(徐村桥)遭到新四军预伏部队的伏击。
另两路企图占领草鞋店、左坑一带两侧高地,同样遭到新四军预伏部队的伏击。
我老一团一营一连在左坑予敌以迎头痛击,军部参谋刘奎率工兵连在日军前行的路上大摆地雷阵,炸得日伪军人仰马翻。敌人战战兢兢地像乌龟一样爬行。
受到新四军顽强阻击的日伪军,无奈之下合为一股,强行推进至吕山(在汀潭村北面,距汀潭村仅5里)一带。
新四军部队还是先敌占领了道路两侧高地,日伪军继续受阻,只能拼命集中火力攻击新四军吕山一带的阵地。
当敌炮火轰击、飞机轰炸时,新四军部队规避;当敌展开冲锋时,立即进入阵地反击。
7日傍晚,打退敌多次进攻后,新四军为保存实力,主动向后撤退,放弃了汀潭村。
就这样,新四军据险设伏,不断出击,节节抵抗,让日伪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白天,日伪军胆颤心惊,防不胜防;夜晚,日伪军夜不能寐,不得安宁!
自10月3日新四军开始阻击、袭扰开始,日伪军花费了整整5天时间缓慢推进不足百里,直到10月7日傍晚才得以占领了空无一人的汀潭村。
恼怒之下,敌军烧毁30多户民房百余间。顿时,烈焰熊熊,火光冲天。
我老一团、老三团得到军部增援部队(特务营、教导队一部)增援,分头占领了汀潭村南和小岭的有利地形,对日伪军形成扇形围困,将其阻于汀潭以南、云岭以北地区。
史载的左坑围困战,即此时我老一团一营一连经左坑对日伪军的一次战斗,毙伤敌上百人。
日军指挥官见天色已晚,战斗已经毫无优势可言,不敢在村中停留,只能在村外择地宿营,打算等到天明后得到飞机助战,继续向云岭进攻。
当夜,新四军利用地形彻夜不停地对日伪军进行骚扰,使日伪军神经紧张、倍感疲惫。
这里还有一个当地流传的故事——“铁门坎”“鬼门关”吓退敌兵。
田坊村(曾经是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所在地)有一个自然村官田冲,日伪军在汉奸带领下行至这里,汉奸向田间劳作的老乡打听去田坊怎么走。
一位年长的农民灵机一动回答说,我们这里去田坊可不好走哇,要经过“铁门坎”,过了“铁门坎”后面还有一道“鬼门关”呀!
带队的日军小头目听汉奸连说带比划,便举起指挥刀,叽哩呱啦连声吼叫,队伍立即向后转,返回三里店改道向汀潭而去。
从汀潭至云岭的古驿道上,有一座横跨泾县、南陵两县的合乐桥(一说合梁桥)。
此桥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原名铁炉桥,坐落于孤峰河上,距云岭15里,可谓汀潭的前哨。
当日军先头部队走上桥时,新四军预伏部队突然开火,桥上敌骑兵步兵乱作一团,被击毙的连人带马栽入河中。
此时,敌人离云岭军部只有10余里了,他们仍想继续迂回向南进犯云岭。
但是,从汀潭村到云岭的道路,不是被新四军处处设防,就是被当地农抗会和群众堆放粗大的树木和巨石堵塞。
一股日军骑兵企图快速突击,打开通路,被新四军预伏部队用多挺马克辛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猛烈扫射,骑兵队长铃木大佐当场毙命。
日伪军这时已经伤亡惨重,而新四军熟悉地形,处处设防,战法灵活,加之当地百姓实行坚壁清野,日伪军找不到粮食,士兵又冷又饿,士气非常低落,只能收缩起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