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1081章战略相持阶段

第1081章战略相持阶段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武汉会战后,中国东北的全部、华北的大部分地区、西北、华东、华南的一部地区被日军占领。

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国民政府丢失东部沿海地区几乎全部国土、中部地区大部分重要城市,被迫迁都重庆。

但仍拥有西北、西南两大后方;同时,中国军队主力未被日军消灭。中日双方长期对峙,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那么,怎样来界定中国抗战阶段的属性呢?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及时调整

针对国民政府,日本改变全面抗战爆发后,完全依靠武力迫使其投降的策略,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一方面,日本政府大肆宣扬“中日亲善,共建大东亚共荣圈”,加紧与国民政府内部亲日派的勾结,积极诱惑其投降,使其成为日本“以华制华”的政策工具,进一步削弱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另一方面,对于国民政府内部的抵抗派,则辅之以军事打击手段。

武汉会战后,日军继续沿南浔线、粤汉线南下,南昌会战、三次长沙会战相继爆发。南昌、岳阳等城市相继沦陷。

同时,日军积极沿长江西进,企图突破中国军队巫山防线,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对于发展迅速的中共敌后抗日武装,日军将主要兵力从正面战场抽调进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已占领地区的控制。

日军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扫荡、大清乡”运动,打击敌后抗日力量。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和“三光政策”,给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这一大环境中,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人员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二)、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国共合作面临破裂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进展迅速,华北、华东、华南沿海相继沦陷。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内部一部分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前景悲观失望,妄想“曲线救国”。

在日本政府大肆诱降下,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等人公开叛国投敌,随后建立汪伪政府,最终沦为日本“以华制华”的政策工具。

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同时也给抗战局势造成恶劣影响!

国民党的政策发生重大调整,由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共合作抗日变为“溶共、限共”。

国民党内部顽固势力抬头,在全国各地大肆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中尤以“皖南事变”为代表。

此后,国民政府开始放弃对中共武装的支持,并取缔部分八路军驻后方办事处,国共关系空前紧张,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面临破裂。

(三)、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并提出了抗日战争“持久战”的概念

为消除汪精卫等人公开叛国投敌造成的恶劣影响,打破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力量在华北地区发起“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提振国人坚持抗战的信心。

同时,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各地大肆制造反共摩擦,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与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及时披露事件真相,积极争取国内民众、国民党左派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

在军事上,则坚持抗战,从而避免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破裂,有利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毛主席针对日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灭亡中国,而中国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日本赶出中国的现状,并结合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拥有广阔的战略空间,还能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援,能够维持长期抗战。而日本国土狭小、资源缺乏,难以维持长期战争消耗的国情,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就提出了抗日战争“持久战”的概念,并指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将属于中国!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具有以上三个主要特征是由中日两国的国情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尤其是远东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所决定。

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同时它也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前的准备阶段。

下面再仔细剖析一下: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

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日军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发动了扫荡重庆外围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希望国民政府能尽速投降。

在这场危及战时陪都重庆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

1940年夏,蒙古族也展开了自发的抗日斗争。

在欧洲,1939年9月,纳粹德国军队向波兰不宣而战,引发法国、英国向纳粹德国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正式爆发。

欧美列强放弃了将欧亚两洲的法西斯国家力量引向苏联的企图,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谈的态度,支持中国国民政府进行抗战。

1940年7月,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已发展至近40万余。光新四军就发展至上十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

百团大战后,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华北日军兵力达到47万,并集中了傀儡政权中能投入战场的全部军队。

为应对八路军方面的游击战术,日本采用了“保甲制”来断绝共产党军队与当地民兵的接触,设立无人区,进行极为野蛮残暴的“三光政策”,甚至使用违反国际法的生化武器来作战。

八路军、新四军面对日军扫荡的压力,全军实行战略转移,化整为零保留实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扫荡”斗争,如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珍珠港事件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变为美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