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1093章孤悬敌后之铁军

第1093章孤悬敌后之铁军 (第2/2页)

再往前走数百米,有一栋旧房子,廖家宽说:“这栋房子最西侧的一间当时是李先念的卧室,而四望山会议就是在门前这块平坦的地上召开的。四望山会议意义重大,为新四军第五师的创建打下了政治、思想和组织基础。”

11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刘少奇的部署,朱理治、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等在四望山召开会议,宣布建立新的豫鄂边区党委,统一管理豫南地区、鄂中地区、鄂东地区党的工作。

同时,将这三个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建立了纵队党的最高领导机构——纵队委员会。

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朱理治任纵队政治委员兼纵队委员会书记,李先念任纵队司令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陈少敏任豫鄂边区党委代理书记。

会议结束以后,边区党委及纵队首长即率部向鄂中敌后挺进。豫鄂边区共产党、新四军的领导重心从此完全进入敌后。

1940年1月3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京山县八字门村宣告建军。在建军前后,该纵队广泛开展了打击敌伪军的活动。

由于豫鄂挺进纵队连续胜利粉碎敌人的“扫荡”,积极打击敌伪军,新四军的军威和影响继续扩大,根据地建设工作得以逐步展开。

1940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对鄂西北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宜昌战役。

根据战局的变化和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边区纵队委员会决定纵队主力向西作战略展开,借以牵制敌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相继改善其在鄂中敌后的抗日阵地。

与此同时,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也迅速地开展起来。

“1940年底,边区已建立了9个县的民主政权,部队也扩大为拥有近1.5万人的游击兵团,民兵发展到10万余人,由此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原敌后抗战中的领导地位。”信阳市浉河区委党史研究室资料管理中心主任付祥立说。

1940年9月,德、意、日订立军事同盟,国民党顽固派则趁机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

1941年1月17日,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

1月25日,日军调动7个师团兵力分6路向河南、皖北大举进攻,以军事打击逼蒋投降。

这时,虽然国民党已制造了“皖南事变”,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仍以民族大局为重。

2月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命令新四军各部出师“援助友军、保卫中原”。豫鄂挺进纵队派出第七团及信(阳)应(山)地方武装,挺进信阳、应山、随县等,开展敌占区游击战争。

“皖南事变”后,为了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中共中央除指示各战略区在军事上进行坚决自卫外,还在政治上展开了猛烈反攻。

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并统一整编华中部队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

其中,转战在武汉外围敌后战场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

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新四军各师领导人,李先念任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刘少卿任该师参谋长,任质斌任该师政治部主任。

4月5日,新四军第五师全部组建完毕。4月10日起,部队一律使用新番号。

“新四军第五师的建成,标志着豫鄂边区抗战和部队建设走上新的台阶。第五师成立后,及时召开全师政治工作会议,成立了边区抗日保安司令部、政治部,创办抗大十分校,成立边区行政公署等,边区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信阳市浉河区红色四望山革命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方程说。

“与此同时,边区军民还坚持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1942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同意华中局关于“第五师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建议。从此,第五师在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下转战武汉外围,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1942年12月至1943年3月,日军在“扫荡”大别山和进攻鄂西的同时,对豫鄂边区各地进行了“扫荡”。

第五师主力军与地方军一面出击敌伪,牵制敌人对大别山和鄂西的进攻,另一面配合民兵广泛开展游击战,粉碎敌伪军对边区的“扫荡”“清乡”。

1943年1月,豫鄂边区党委扩大会议在大悟山蒋家楼子召开。

会议特别强调,第五师遵照中央在挺进纵队建军时的指示,完成发展到四五万人枪的战略任务,不断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和指挥能力,使这支党的部队具备良好的军民关系、有力的政治工作、健全的党的组织,并保证共产党的绝对领导,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蒋家楼子会议是新四军第五师及豫鄂边区发展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它标志着豫鄂边区的武装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转折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廖家宽说。

为了充实主力,除主要依靠党组织动员群众参军和地方军升级外,还在淮南地区进行了扩军工作。半年多时间,第五师在淮南共扩军8000余人,使主力部队迅速得到补充。

1944年6月23日,刘少奇、陈毅对第五师发出关于发展河南的指示中说:“第五师今后发展方向应该确定向河南发展,完成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

在新形势下,第五师派出了部分兵力进军河南敌后,在豫南、豫中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与从华北南下的八路军一度取得了联系。

边区党委根据扩大会议的决议,确定第五师主力部队仍留原地整训,以原在豫南活动的淮南支队五个连、信应独立25团5个连和驻守大悟山的13旅38团第3营等部共千余人组成豫南游击兵团,任命黄林为兵团指挥部指挥长,向河南敌后进军。

“豫南的人民武装,是新四军第五师及其前身豫鄂挺进纵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博士蒋文俊介绍。

“新四军第五师中有大批干部、战士是在河南成长起来的,他们和河南人民有着血肉联系,对河南的地理、民情都很熟悉。”

第五师部队从1944年7月到1945年初,进军河南敌后期间,歼灭了整团整营的伪军,建立了汝正确、汝蔡遂、信确、确泌桐、西平、遂平等抗日民主政权。

从194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新四军第五师从一个近1.5万人枪的独立的游击兵团,发展为拥有5万正规军和30万民兵的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

其根据地由竹沟、七里坪和汤池等战略支点,发展为拥有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1300多万人口,地跨5省的鄂、豫、皖、湘、赣边区根据地。

建立了7个专区,38个县级政权,成为新四军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并成为我党在全国的几大战略区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虎踞中原解放区的新四军第五师,正好扼住了国民党重兵出川北上的“咽喉”,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极为不利。

因此,蒋介石调集大量兵力,从四面八方向中原解放区进攻。1945年10月24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在桐柏县城南叶家大庄宣告成立。

面对蒋介石的四面围攻,1946年6月26日晚,中原军区部队分路突围……

1949年5月20日,江汉军区及豫鄂、桐柏军区各一部组成湖北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5年2月,遵照国防部命令,以湖北军区为基础,组建为武汉军区兼湖北军区;1957年5月,改称湖北省军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