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5章南进支队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西路军经过浴血奋战,仅存的3000多人被编为三个支队分路游击。
东返中的王树声支队和张荣支队,很快化作了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坚持就地游击并伺机东返的支队。
西行支队在穿越祁连雪山,后经安西、白墩子、红柳园的战事后锐减到了400多人,到达迪化后组建了“新兵营”,为革命保存了力量。
孙喜洲说,他就分在西行支队里,经过复杂多变的磨难才回到的延安。
回延安后,他和很多同志被安排进中央党校学习,他们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
学习期满后,他们有许多的人被直接派往抗日前线。
孙喜洲先在总部呆了一段时间,后听说他的老首长罗炳辉奉命南下组建新四军五支队,得知他的情况后,请示总部把孙喜洲要了过去。
所以,现在孙喜洲正是转道到皖东去的。
华卓然很高兴。但这时却有了私心:他想把孙喜洲留下,协助他在冀鲁豫的工作。他打电报到彭老总,却没能得到批准,原因是新四军更是迫切需要干部。
两天后,孙喜洲继续南下,在地下党的帮助下,顺利到达皖东。
孙喜洲走后,顽军就开始在冀鲁豫搞磨擦。
由于洪岚将冀鲁豫主力带往华中,一时间冀鲁豫的反顽斗争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幸亏这时从冀中来了一支部队,他们也是准备南下华中的部队。鉴于形势,上级指示这支部队暂归冀鲁豫建制,参加反顽抗日斗争。
这支部队就是南进支队。
“战斗在冀中平原,奔驰到冀鲁豫边”,这是《南进支队进行曲》歌词中的一句。
南进支队这支诞生于冀中大地的英雄部队,由于要与冀鲁豫部队联合讨逆作战,因而留在冀鲁豫地区,后来和教三旅、教四旅、教七旅、回民支队等部队一起,成为冀鲁豫军区的主要作战部队。
虽然南进支队的老16团于1944年离开了冀鲁豫根据地,但是,还有21团和很多干部被留下来了。
南进支队的来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原东北军六九一团的爱国官兵在团长、共产党员吕正操的率领下,遵照党的指示,趁国民党军狼狈南逃之机,断然拒绝国民党继续南撤的命令,回师北上,与冀中地方党汇合,发展壮大成为我党直接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人民自卫军。
一九三八年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吕正操为冀中军区司令员,程子华任政委。
人民自卫军编成了几个支队,支队兼军分区,南进支队的前身是七支队兼冀中第一军分区。
遭受日军野蛮侵略的冀中大地,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引领下,投入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很多的热血青年纷纷参军入伍。
这支部队,就是由吕正操769团一部改编的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一分区二十一大队。一九三九年三月整训后,编为冀中军区第十六团。
由于有大量红军干部充实到部队里,部队完成改造整编很快,十六团当年就发展成为4000多人的大团,是冀中军区的头等主力团。
十六团先后参加了坚持冀中抗日根据地、冀中反扫荡等战斗,它运用游击战术,穿插迂回,袭击、伏击,神出鬼没,在献县巴掌、深县大田庄、下博等地多次打击日寇,战斗不下五十余次。
特别当敌人进入冀中地区腹地时,我主力部队跳出外线,乘虚渡河,破击津浦铁路,强袭日寇青县、沧县据点,炸敌列车,烧敌粮库,伏击沧县西杜林镇出援之敌,迫使敌人回转津浦线。
一九三九年九、十月间,十六团配合一二0师一部及冀中四分区部队,对侵入深县北马庄、尚古庄、太古庄、张骞寺一带之顽军展开自卫反击。
一九四O年一月,冀中主力部队分兵两路:一路由吕正操司令员率领参加讨伐朱怀冰顽部的战役;另一路由程子华政委率领参加讨伐石友三叛军的作战。
冀中一分区的部队包括十六团,奉命参加了冀中、冀南两军区组成的讨逆大军的行列,司令员赵承金,政治委员谭冠三,故称“赵谭支队”。
第一次讨逆战役即南宫战役,是我军向石友三部(共约三万人)盘踞的南宫东南大营、张家庄、董家庙一带展开的。
十六团是南进支队的主力团之一,担任了主攻南大营的任务。叛军石友三部在日军掩护下,逃过卫河,进入清丰、濮阳、观城和濮县之间苟延残喘。
第二次讨逆战役,在卫河以东清丰、观城和两濮地区,故名卫东战役。
战役总指挥部司令员宋任穷,政治委员程子华。参加南官战役的部队包括冀中十六团、二十一团、张仲翰的河北民军、杨得志、华卓然的冀鲁豫支队和杨勇的三四三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