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章反扫荡 (第2/2页)
平西之所以比较安全,是因为那里是日军驻蒙军的防区。华北方面军、驻蒙军、关东军不是一个单位,相互间也谈不上合作,尤其是扫荡之类行动,经常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联合协同比较差。
八路军发现了这个奥秘后,经常在两边来回跑,从来没有出过问题。所以看到鬼子来势汹汹,杨成武的选择,仿佛还是北上平西,甩开华北方面军。
但是有经验的人感觉到,这趟的目标应该不是平西,因为杨成武除了带上3个连外,还专门捎上了涞源支队。
涞源支队的装备和火力都不如主力团,杨成武带上他们,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杨成武虽然北上,真正目标却是西面的涞源县,所以需要熟悉环境和群众基础的涞源支队。
看上去一切都很顺利,其实很不顺利。大伙在行军时,碰到了一件十分纳闷的事情:他们甩不掉鬼子的跟踪。
为了保持联系,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会架起电台,同其他部队通讯。杨成武感到奇怪的是,每次电台开机不久,天上就会出现飞机,四处盘旋找目标。
虽然没学过无线电测向,大家都凭战争直觉想到了一件事:鬼子八成有某种技术,能探到电台的方位。
既然电台不安全,那就不要用了,大家在无线电静默中继续突围。
很快,他们赶到了易涞公路附近,越过这条公路,就是平西的地盘了。
眼看就能跳出鬼子的合围圈,杨成武却停了下来。他没有多做解释,只是简单地下了一个命令:调头。
明明快到安全地方了,却要往回走,没有人问杨成武为什么,因为大家相信他的判断。无数次枪林弹雨里,杨司令都是用这种迷踪拳般的招式杀出路来,这次也应该不会例外。
多年后,华北方面军的扫荡作战计划不再是秘密时,人们发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甲兵团于X月2日前进入良乡、高碑店以后,西向进攻敌区,击溃敌之集体战斗力;特别应迅速占据易县—涞源道路,以切断敌之南北交通。
北面公路果然有鬼子的陷阱。
杨成武的判断,救了所有人的性命。
离开易涞公路,杨成武继续带着大队行军。
他们的行踪已经算得上诡秘,可是很快就发现,不管怎样钻山沟,或走无人知道的小路,始终有一股鬼子在他们身后,不远不近地跟着。这实在是要命的事情。
作战科参谋周自为脑子灵活,马上做了一件自豪一生的事:他找杨司令反映了自己的怀疑:鬼子一路跟踪,总甩不掉,怕是有奸细混在队伍里面!
听到周自为的话,杨成武也醒悟过来,肯定是沿途跟随的老百姓有问题。
经过一天一夜的行军,机关大队后面的老百姓已经少了许多,拖家带口的跟不上队伍,沿途就找安全地方隐蔽去了,只有几十个难民还跟在后面。
负责殿后的参谋长黄寿发已是牢骚满腹,搬起三国里的典故,抱怨杨成武跟长坂坡的刘备一个德性,早晚要让曹操追上打死,可是杨成武说什么也不愿意赶老百姓走。
现在,不能拖下去了。
大队依然在不停地行军。他们走过苑岗、煤斗店,眼前一座高山耸立。杨成武找本地的参谋阎佐三问了一下,这个地方叫蝙蝠岭,翻过山就是涞源。
蝙蝠岭山势陡峭、位置偏僻,自抗战以来,还没有鬼子到过这里。杨成武当即决定,大家克服疲劳、继续前进。
在一条小山沟里,他们找到了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小村庄,名叫“万年冰”。
再往前走翻过山,就到三甲村和浮图峪了,那是一分区曾经打过硬仗的地方,如今都被鬼子安上了据点。
杨成武停了下来,命令前站的警卫连封锁山沟,后面的一团三连堵住退路,侦察连控制住所有跟进来的难民,开始搜查。
鬼子招的特务,其实大都是本地的贫民,口音相同,衣服破烂,脸上也没写自己的身份。但久经沙场的侦察员们什么没见过,直接翻开行李检查,马上锁定了一个乞丐打扮的人。
这个乞丐和其他人看上去一样,只有一个地方不一般:通常要饭的都是吃百家粮,小米、玉米、黑豆、高粱混在一起,他的口袋里,却只有清一色的小米。
哪家的乞丐有这么阔气呢?很明显,他就是奸细。
不需要太多手续,几个战士七手八脚地抓住了他,然后按规矩处死,不留一点痕迹。
抓住了奸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开始坐下来休息,挖灶烧水。
此时的作训参谋、后来的新中国开国大典阅兵副总指挥李青川,信步摘下老乡挂在墙上的胡琴,拉起家乡的山西小曲,琴声悠扬。
伴随着煮饭的香气,老乡们开始相互让烟攀家常,气氛逐渐缓和起来,没有谁记得,身边的土坡下面,刚刚埋了一个袋子里装满小米的人。
9月中旬,在蝙蝠岭潜伏了将近一个月的杨成武,从山沟里出来了。
按照以前的经验,鬼子扫荡不过20天到1个月,杨成武于是带着他的司令部,重新返回狼牙山,准备像以往一样,指挥反扫荡的收尾工作、救助四散的群众,寻机吃掉落单的日伪军。
他不知道的是,鬼子详细研究了晋察冀根据地的战法、地形之后,已经采取了新的行动方案,真正残酷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