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进行曲的诞生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晋绥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抗日军民创建的19个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下旬,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贺龙与关向应等率八路军第一二0师主力挺进抗日前线,进入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
到1938年12月,开辟了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西、绥南、绥中三块游击根据地,并逐步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构成晋绥抗日根据地。
它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今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广大地区。
晋绥抗日根据地,在陕甘宁边区的门户上给敌人竖起一道难于逾越的屏障,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延安和党中央,并确保了党中央与敌后各根据地联系的交通线。
大青山根据地,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扩大为晋绥抗日根据地。
在晋绥大地上,诞生了伟大的《八路军进行曲》。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就是源自《八路军进行曲》。
1938年8月,诗人公木从晋绥抗日前线回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与作家郑律成合住一个窑洞。他们一拍即合,立志为伟大的人民军队谱曲。
雄壮豪迈的《八路军进行曲》应运而生。
《八路军进行曲》歌词: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善战的前卫
我们是民众的武装
从不畏惧绝不屈服永远抵抗
直到把日寇驱逐国境
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抗战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疆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敌人的后方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华北的原野
向塞外的山岗
《八路军进行曲》词作者公木①、曲作者郑律成生平简介②。
《八路军进行曲》公木词、郑律成曲,原是《八路军大合唱》(原名《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中的一首。
1939年末完成于延安,并由曲作者亲自指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合唱队和乐队首演,随即在人民军队中广为传唱。在解放战争期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抗战期间,诗人公木和作曲家郑律成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在各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新音乐月刊》的两位主编李凌和赵沨也不失时机地把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介绍给大后方的民众。
抗战时期的重庆,国民政府对各音乐期刊审查极为严格,稍有疏忽,就会被取缔。于是,他们决定把这首歌曲做一些改动。
《八路军进行曲》不但受到八路军战士的喜爱,国民党军也被其雄壮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风格吸引。
1942年,孙立人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当时军中流行着三首军歌,其中就有《八路军进行曲》。
窑洞里诞生的《八路军进行曲》:抗战时期,许多怀揣抗日救亡理想的外国青年来到延安,寻求革命真理。朝鲜籍青年郑律成就是其中之一。
郑律成原名郑富恩,1914年8月生于朝鲜(今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因酷爱音乐,改名为律成。
19岁时,郑律成怀揣着抗日救国的热情,跋山涉水来到延安。
到延安后,他先后在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郑律成一边学习音乐知识,一边接受革命的洗礼,创作出了《歌颂延安》《延水谣》《生产谣》等歌颂革命圣地、反映延安人民生活的深受民众喜爱的歌曲。
一首歌曲能否被广为传唱,除了朗朗上口的旋律,还离不开富有内涵的歌词。郑律成很幸运,遇到了一位金牌搭档公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