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1125章齐鲁大地

第1125章齐鲁大地 (第2/2页)

唤起百姓千百万、同心干。使抗日的烽火迅即在泰山、沂蒙山,在黄河、沂水两岸,在微山湖和渤海之滨熊熊燃烧起来。

人民把自己的优秀儿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日军队,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在齐鲁大地随处可见,各抗日根据地部队迅速得到扩充壮大。

同时,各抗日根据地还发展了大量民兵武装,担负维护社会治安,保卫群众安全,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完成各项支前任务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对敌斗争。

各地民兵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抗日战争中,各抗日根据地的民兵武装,每当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集中兵力作战时,后方保卫政权和群众安全的任务,就落到广大民兵身上。

他们不定期的实行戒严,盘查行人,清查户口,把守交通要道,捕捉汉奸、特务,成为巩固和保卫抗日民主政权的支柱。

除此之外,广大民兵还灵活机动地运用伏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胶东海阳地区民兵,根据对敌斗争需要创造了10多种地雷和30多种埋雷、布雷手法。从简单的铁雷、石雷、拉雷、绊雷,发展到飞行雷、马尾雷、防潮雷、子母连环雷;从单一的沿路埋雷发展到门上挂雷、草堆藏雷,人人会布雷,家家备有雷,村村设下“地雷宴”。

他们把大量的地雷埋在敌人的交通线上和据点周围,甚至敌人的营房操场里。

敌人出动“扫荡”时,走大路大路炸,走小路小路炸,去走崖头、山岭、海滩和庄稼地,想不到这些地方也会响起地雷。

民兵们还用真假雷相结合等办法对付敌人的搜索,当他取出假雷时,真雷却立即爆炸。或当围着延期雷哈哈大笑时,一声巨响,炸得血肉横飞。把敌人搞得是心惊胆颤,日夜不宁。

还有更使敌人头痛的武工队。他们短小精悍,神出鬼没,灵活性、机动性很强,敌打他时找不到看不见,他打敌人时突然出现在面前。

武工队在公路上预先设计好与敌汽车相遇的地段,当敌听到悠扬的乐声,看到娶亲的花轿,正欲盘问时,突然从花轿里杀出个彪形大汉和轿夫、吹鼓手一起让敌人饱尝一顿枪弹,并把汽车和物资炸翻,搅得敌人疑神疑鬼、惶惶不安。

著名的鲁南铁道游击队威震四方,日军听到这个名字就魂不附体,不知所措。他们那种可以在火车疾驰的时候跳上跳下超人的本领,创造了许多神话般的奇迹。

在津浦路鲁南段和临枣线上,人们时常看到,奔驰的火车突然出轨,车头突然相撞,满载货物的列车突然脱节。日军补给前线的武器、弹药、粮食、布匹、医药,就这样经过游击队员的手送到我抗日根据地。

有时敌人赶到出事地点搜捕,车厢早已化为一堆废铁。即使追到微山湖边,看到的只是一片茫茫湖水。

这些列车英雄们,还常常出入敌占城镇,杀敌夺枪,猎取情报,破坏敌人的仓库,捕捉汉奸特务。抗战胜利前夕,鲁南铁道游击队已发展到2000多人。

在八年抗战中,千万个形态各异的敌后武工队,多是些身怀绝技、胆识过人的神奇英雄,是中华民族与倭寇斗争的创举!

舍己性命全力救护伤员。打起仗来,伤员问题始终是部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伤员能否安置好,直接影响到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各部队救护条件十分有限,伤病员大部分疏散在群众家里。

当日伪军“扫荡”搜查时,面对敌人的枪口和屠刀,老人们总是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毫不犹豫把子弟兵认作是自己的儿女,许多大嫂和姐妹毫不羞怯地把伤病员说成是自己的丈夫或兄弟。

在群众的掩护下,八路军的许多伤病员一次次脱离险境。1941年冬季反“扫荡”斗争最艰难的日子,八路军鲁中军区医院驻在沂水县院东头乡西墙峪村,300余名伤员分散住在群众家里。

为了掩护这些伤员,该村群众虽遭日伪军毒打,有的被杀害,却无一人告密,保障了伤病员的安全。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仅沂蒙地区共计救护伤员达19776人,先后掩护94394名抗日军人、地下党员和抗日工作人员脱险。

广大群众除掩护伤病员脱险外,对伤病员的护理、照顾更是尽心尽力、无微不至。为了给伤病员增加营养,宁肯自己吃糠咽菜饿肚子,也要省出粮食来给伤病员吃。

那个年代群众家里养只鸡都不容易,可群众把鸡杀了给伤病员熬汤喝补养身体。为了给伤病员治病,他们冒着日伪军盘查的生命危险,四处求医问药。

被赞誉为“沂蒙红嫂”的青年妇女,用自己的乳汁将八路军伤员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被赞誉为“沂蒙母亲”的老人,用身家性命救护伤员并主动承担哺育革命军人后代的重任。

人民是父母,人民是靠山,激励着将士们英勇作战!

节衣缩食全力做好支前保障。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前。

山东抗日武装初建时期,经费、物资都相当困难,中共山东省委提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节省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支援抗战。山东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连年战争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一亩地能打二三百斤粮就算是丰收了,老百姓艰难维持生计。

特别是在敌我拉锯的地区,有点粮食还常被日伪军搜走。但是,一说是支援八路军打日本,群众就很慷慨、很踊跃。

在最困难的时期,群众宁愿自己吃米糠、地瓜蔓、树叶、草籽,也要把省下来的粮食送到抗日部队,把生产的棉花和布匹做成军衣、军鞋供应部队。

1938年胶东根据地成立的妇救会,平时组织缝衣队、洗衣队,为战士缝衣裳、做鞋袜,战时参加挖战壕、运子弹、抬担架、救伤员、送茶饭。

这年秋季有一天敌机轰炸黄县县城,群众损失很大。敌机走后,几位躲在防空洞里的妇女立即出来,把自己戴的金戒指捐献出来。

随即,蓬、黄、掖等县的妇女掀起了一场“献金活动”,一下子就献出黄金60多两、白银3000多两,送到抗日政府。

1941年冬,日军调集重兵对沂蒙山区实施拉网式大“扫荡”。八路军115师师部机关从留田突围后,露宿于费县汪沟区埠山庄一带,当附近群众知道后立即忙碌起来,烧水做饭,凑齐煎饼、窝窝头、地瓜等熟食,肩挑手提赶到部队慰问。

这种军民鱼水情深、同心协力抗战的场面,在山东各地经常看到。

为了减轻子弟兵的后顾之忧,各抗日根据地政府还开展了“拥军优抗”运动,从多方面优待抗日家属。

据统计仅1943年就有92657户抗属受到粮款优待。

山东人民不仅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及其武装力量的生存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全国抗战在财力物力上进行了支援。

山东招远(金矿出产地)奉中央特别使命,秘密筹送几十万两黄金到延安。

招远当时为日军占领,筹集和运送这么多黄金是异常艰险的。但由于组织周密和群众大力支持配合,每年所筹送的黄金都顺利抵达延安,为缓解党中央财政困难作出了特殊贡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