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1章黄桥事件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苏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刘少奇、陈毅、粟裕等将领在淮(阴)海(州)、盐(城)阜(宁)等地区建立的抗日据点。
它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
苏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敌后抗战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地方组织在淮海、盐阜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苏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省市之间,向任何一方都可进攻的战略要地。
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任书记,以加强党对华中工作的领导。
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中原局连续召开三次会议,讨论发展华中的战略方向、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等问题,并建议中央派一部分八路军主力部队南下,协同北上的江南新四军,支援江北新四军,大力发展苏北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新四军大江南北部队应在现地区力求发展,江南陈毅处应努力向苏北发展。
5月4日,中共中央再次要求东南局,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抗日政权。
6月,苏南新四军击退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积极部署渡江北上,执行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7月中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指挥,下辖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
1940年5月,黄克诚(洪岚)奉命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共1.2万余人,由冀鲁豫根据地南下,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6月下旬,黄克诚率部在皖北涡阳县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
七八月间,八路军第二纵队和新四军第六支队,以及1939年5月南下创建皖东北根据地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10月进入皖东北根据地的原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等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第五两个纵队。
第四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留在豫皖苏地区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
第五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配合已经渡过长江北上的陈毅、粟裕所部,东进淮海,开辟苏北根据地。
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
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八路军和新四军联成一片,开辟了华中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
1940年11月17日,为统一对华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领导,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苏北海安成立,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叶挺抵达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
这标志着华中抗日根据地领导核心的形成。随后,华中总指挥部迁到盐城,盐阜地区成为华中抗战指挥机关所在地。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
八路军第五纵队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主要任务是保卫和建设淮海、盐阜两块抗日根据地。
随后成立了中共盐阜区党委、盐阜军区、中共淮海区党委、淮海军区和淮海、盐阜区行政公署。
1942年底,中共淮海、盐阜两区党委和军区合并,成立中共苏北区委、苏北军区和苏北行政公署,黄克诚任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金明任区党委副书记。
根据地军民在苏北区委领导下,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多次粉碎日、伪军大规模的“扫荡”和“蚕食”,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1944年,华中新四军向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苏北军民发起高沟、杨口战役和沿海攻势作战,攻克敌据点40余处,使淮海、盐阜连成一片。
1945年8月,苏北抗日军民举行大反攻。9月攻克淮阴、淮安。10月,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决定发起盐城战役,11月攻克盐城。至此,苏北敌占区全部解放。
而黄桥事件即是发生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内的一个重大事件。
黄桥事件亦称黄桥战役,是新四军(N4A)苏北指挥部和韩德勤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之间的一次摩擦。
这次战役规模很大,历时7天,有近三万部队卷入战斗。
黄桥战役前后,当地的国民党敌后系统有三拨,包括隶属于第三战区嫡系的韩德勤,地方实力派的二李和税警团,三方同床异梦,名义上以韩德勤为总老板。
地方实力派在姜堰和平会议期间与N4A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使韩德勤五路会攻变为三路添油。
黄桥战役以1940年9月30日,韩军自海安、孙家庄、胡家集三路进击为始,以10月6日N4A苏北部队攻占韩德勤老巢海安、与黄克诚会师东台为终。
战役过程分为9.30-10.3期间的前沿接触和10.4-10.6期间的决战追击。韩德勤主力的灰飞烟灭只用了3天时间。
参战的N4A苏北指挥部由陈毅领导、粟裕指挥。所辖三个纵队分别为叶飞、王必成、陶勇率领,是粟裕经典的明星阵容。
预先部署,实力较弱的陶勇第三纵队作为防守兵团留守黄桥,叶飞、王必成第一、二纵队作为突击兵团,主力隐蔽在黄桥西北部横港桥、顾高庄,准备向敌后出击。
另有小分队迟滞韩军。指挥部和新1团位于严徐庄。江南增援的老四团2营于10月4日抵达季家市。
战役战术上,黄桥战役堪称解放战争华东战场的预演。威震东南的华东野战军在1940年秋天发出了第一次胎动。
现将1940.9.30-1940.10.06期间参战的国民党方序列、战斗情况及覆灭过程交代一下:
一、国民党军嫡系韩德勤系统
黄桥战役的国民党方主力,N4A方面所指的顽军(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军队)。
首领为韩德勤,其时为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
下辖部队:1.右路军:独立第6旅(6Bs),旅长翁达。
翁旅号称梅兰芳式部队,全旅3个团,清一色中正式步枪,支援火器全部为苏械。该路由曲塘以南经高桥向黄桥北面进击。
旅长翁达,黄埔第三期,号称日军中有“闻翁色变”(不知是否为杜撰)之说。该旅无论装备、人员、作战经验在韩军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被素来先挑最强敌打的粟裕选为第一个目标。
10月4日下午,翁旅刚以行军队列经过高桥,就被计算好时间的粟裕派出一二纵队伏击。一通乱打后,旅部、16团和18团被消灭,全程3小时。17团溃散,大部逃跑,后在营溪被追歼。
翁达战败自杀(另说淹死,记不确实)。
翁旅在战前与新四军叶飞挺进纵队在半塔集作战过。
2.左路军:33师99旅(含师部)
该路由孙家庄经加力、分界进攻黄桥东门。
该路包括33师师部(师长孙启人),99旅(旅长苗瑞林)及193、198团等三个团(有一团番号未知)。
该路打得甚猛,一度突破三纵东门防线,打进黄桥镇内核心地区。
老4团2营抵达季家市后,指挥部称江南援军已抵。三纵遂士气大振,在陶勇的带领下夺回东门。
最强的翁旅被歼灭后,该路动摇溃退。至5日,该路被N4A分割包围。5日上午十一时左右,N4A三个纵队对该路发起突击,全部解决。
33师师长孙启人、99旅旅长苗瑞林均被N4A俘虏。
33师还有一个97旅,但双方均未如何提及,战时或留守海安,战后不知去向。
3.中路军:117师349旅及89军直属队。
该路由海安、胡家集经营溪、古力向黄桥正面进击。阵容包括:117师349旅697、698团(团番号或不确实),89军独立团、特务团、山炮团。
10月4日翁旅被歼后,韩军全线震动。N4A2C绕到分界,拦住89A全军(含33师)退路。1C和3C加入战场,并将33D、99B全部消灭。
89A和117D于5日下午五时收缩野屋集。最后的战斗在夜间爆发,89军军部首先被打散,李守维逃跑时沉入沟中①。5日9时,韩军残部被全部解决。但N4A因过度疲劳,无法再向海安进击了。
另117师351旅之701团奉命增援,于5日早上开进营溪地区,后在追击中被歼。
军部打散后,军长李守维星夜骑马北逃。在渡河时,因身体过于肥重、携带细软过多,所乘的小马不堪重负,连人带马沉入水中。
117师参谋长及旅,团等主官被N4A俘去10余人。山炮团的火炮皆为N4A所获,粟裕在总结大会上打趣说:“他们知道我们打鬼子炮楼没有炮,这就给我们送来了。”
4.当地保安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