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章红色印记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抗战时期,在广袤的皖江大地上,由新四军第七师创建的皖中抗日根据地在逆境中诞生,在对敌斗争中发展,在皖江人民的支持下壮大,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我党领导下的十九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李世农到无为地区组建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团体,团结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了皖中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宣告重新成立,将散布在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统一改编为新四军的七个师。
七师成立以后,师部即迁往无为县城西北恍城山区。
新四军七师创建初期,对皖中、皖南地区的形势进行周密的分析,采取“隐蔽据点,稳步向四方发展”的方针,以无为地区为中心,逐步向安徽的大江南北扩展。
到1942年春,初步建立了拥有100万人口的巢(县)无(为)中心区,根据地范围南到长江、北临巢湖、东抵淮南铁路、西濒白湖。
新四军七师主力部队增至4000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2300余人。第七师使得新四军连成一片,形成鄂豫边、皖江、淮南3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相互呼应的局面,犹如刺刀,插在华中日军的心脏地带。
皖中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发展,让日军感受到威胁,于是日军加紧向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把新四军七师及其根据地扼杀在萌芽之中。
1943年是皖中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一年,日军频繁地向皖江各地“清乡、扫荡”。
其中3月17日和4月30日,日军两次对根据地发动“大扫荡”,企图消灭七师主力部队,均未得逞。
据统计,仅1943年一年,七师部队与日伪军作战就达189次。根据地军民经受了严酷斗争的考验,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反扫荡斗争的重大胜利。
新四军七师一方面进行革命斗争,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942年6月,皖中行署颁布《减息法令》,为农民减租减息,“双减运动”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
新四军七师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植树种棉,先后创办了八家工艺社、一家卷烟厂,生产毛巾、土布、军服等物资。
新四军七师从创建、巩固,到发展、壮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领导皖江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战,不仅建立了广阔富饶的皖中抗日根据地,发展了强大的抗日武装力量,更有效打击并牵制了大批的日军,繁荣了根据地的经济。
澎湃的历史大潮,给皖江留下抹不掉的红色印记。
如今,位于无为市红庙镇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巍然屹立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尘封的实物、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再现了当年新四军第七师的光辉史事,也提醒世人勿忘历史,砥砺前行!
在烽火岁月里,七师在战斗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
1941年“皖南事变”后,根据党中央命令,新四军七师正式宣布建立了。张鼎臣任师长,曾希圣任政委。
她是由“皖南事变”突围的部队,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一部和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三支部队编组而成。当时机关、部队共有2000余人,编为55、56、57、58四个团和几个独立大队。
一年后,皖中抗日游击挺进军改编为新四军特一旅,暂归第七师指挥,使七师的兵力增加近一倍。
七师成立后,立即与其他兄弟部队并肩战斗在华中抗日前线,转战大江南北,打击敌伪,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扩大部队。
到了1943年初,部队已发展到6000多人。
1943年3月,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党中央、华中局的指示,成立皖中区党委,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
并在巢无中心根据地周围,成立了三个地委,即沿江地委、皖南地委、含和地委。
与此相适应,部队也进行统一整编,成立了沿江支队、皖南支队、含和支队、巢湖支队和师独立团。
以58团、白湖团为基础,成立沿江支队。林维先同志任支队长,王集成同志任政委。
以57团、巢无独立团为基础,成立皖南支队。支队长梁金华,政委黄耀南。
以55团、含和独立团为基础,成立含和支队。支队长孙仲德(兼),副支队长马长炎,政委黄火星。
以巢湖独立团为基础,成立巢湖支队。支队长唐晓光,政委程明远。
以56团为基础,成立新四军七师独立团。并从55团、58团抽调主力连队编入该团,作为七师的主力部队。团长熊应堂,政委罗保廉。
新四军七师的发展,壮大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对敌伪打击威胁很大,他们对这支抗日的部队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千方百计要消灭这支抗日的部队。
1943年3月,日寇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决定对我七师巢无中心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妄图一举消灭我七师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当时,日寇、伪军在我巢无中心根据地周围的兵力部署是:日寇15师团驻在南京至芜湖、蚌埠一线,其高田联队驻在巢、无、庐、含、和地区。
116师团驻在安庆、大通、铜陵一带,其32联队驻在襄安、黄姑闸一线。
第3混成旅团驻在淮南铁路沿线;伪独立师刘子清部驻在无为、汤家沟,三官殿一带;伪六师驻在巢县及附近集镇;伪“和县反共自卫团”:曹良文部驻在裕溪口、雍家镇一带;伪“皖中清乡司令部”驻在合肥之撮镇、桥头集、下塘集一带。
当第七师领导机关得知日寇有可能向我根据地“扫荡”的情报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反“扫荡”斗争。
第七师各支队、独立团和新四军特一旅参加了反“扫荡”。
1943年3月16日,日寇从南京、芜湖、铜陵等地抽调116师团为主,15师团一部约6000多人和伪军4000多人,进行远距离的突然增兵。
尔后,由巢县、东关、开城桥、横文桥、盛家桥、黄姑闸、散兵等地出动,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分九路向我巢无中心根据地——严家桥、牌楼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
我七师以主力一部配合地方武装,在大王家、石涧埠、银屏山等地与日寇展开激战,给予进攻的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和杀伤。
师领导机关立即组织山区的机关、部队突围,同时命令沿江支队、皖南支队、含和支队、特一旅,乘敌人后方空虚,猛烈袭击敌人,配合巢无中心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3月17日夜,天空乌云翻腾,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我根据地机关、部队多数突出日寇重重包围,转到外线打击敌人。
七师首长傅秋涛、曾希圣和华中局组织部长曾山率领一支精悍的警卫部队,在突围中与日寇遭遇,在警卫分队掩护下,退到大山里继续指挥作战。
日寇在山区进行七天七夜“拉锯”式、“梳篾”式的“扫荡”、“清乡”,对山区群众大搞“三光”政策,除了俘虏我一部分老、弱、残、脱队人员外,别无所获。
与此同时,我七师各支队根据师部命令,向日寇老巢进行猛烈袭击。
沿江支队向襄安、泉塘日寇据点进行猛袭;含和支队向巢县、东关、林头等日寇据点进行猛袭,并破坏了一段淮南铁路;皖南支队于19日、20日连续攻克三官殿、汤家沟两据点。
特一旅进行菩萨山阻(伏)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使日、伪首尾难以相顾,有力地配合了中心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敌被迫于3月底撤回老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