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6章红管家叶进明、蔡辉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新四军共7个师,第七师人不多地盘也小,却为何最富裕?
当年新四军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师打的仗多,二师造的香烟多,三师拔的据点多,四师的骑兵多,五师占的的地方多,六师吃的苦多,七师上交的银子多。”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新四军几个师中,七师的经济状况最好,上交的经费最多。
这是为何呢?事实上七师的人数并不多,驻地皖江抗日根据地范围也不大,为何能上交最多的经费呢?
这里面供给部副部长叶进明的功劳最大。
叶进明,浙江余姚人,17岁参加革命,18岁入党,曾在上海长期从事地下工作。
1937年12月新四军成立时,他就参与了筹建工作,后来担任了新四军总兵站站长。
皖南事变后,兵站改为供给部,他又担任副部长,一直负责财政和供给工作。
1944年12月,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找到了叶进明,安排他前往七师为军部解决物资和经费问题。
新四军一共七个师,为何单单挑选七师呢?
原来虽然一师地处苏中粮仓,但那里日伪势力强大,还有不少顽军,几乎是个兵窝子,老百姓的粮食往往不到成熟就被抢光。
三师地处苏北,东临黄海,靠海的几个县都是盐碱地,年年减产,老百姓粮食不够吃。
另外几个师所在地的经济状况就更差了,因此军部决定,将七师的驻地巢湖、无为、芜湖等地设为筹粮筹款的重点。
这一带自然环境好,风调雨顺,称得上是鱼米之乡,并且这里日伪势力相对其他根据地来说较弱,便于开展工作。
巢湖、无为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不仅地势险要,而且自古就是屯粮要地。
三国时期孙权建都金陵后,首先派兵控制这里的粮食;唐末天下大乱,也是首先抢占这里;到了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作战,在这里存够了足够三年的粮草。
到了近代,太平军攻打南京,途径此地休整征粮;后来清军镇压太平军,也是首先控制这里,卡断了太平军的粮道。
日本侵略者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也经常派兵在这里收集粮食。
叶进明知道自己的任务很重,不但要收集粮食,还要将粮食换成钱款和军需物资。
但叶进明并没提什么困难,第2天就带着五六个助手,在警卫部队护送下,辗转500里到了七师师部驻地无为团山。
叶进明到了之后,了解到七师并不缺粮食,难题是如何把粮食变成钱和军需物资。
虽然附近汤沟镇贸易发达,伪军也不敢严查新四军暗中卖粮,但是这样小打小闹速度太慢,而且很难买到军需物资。
在七师首长介绍完当地情况后,叶进明知道不能蛮干,利用当地汉奸汪子东的身份做掩护,利用他替新四军“做买卖”,是个不错的选择。
汪子东,浙江绍兴人,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和同为绍兴的汪精卫搭上了老乡关系,论起辈分两人的太爷爷之前还是拜把子兄弟。
汪子东留学日本,学的是经商专业,又会一口流利日语,而汪精卫的伪政府刚成立,急需用人,就任命他为商业部粮食科副科长兼芜湖军粮收购站站长。
汪子东到芜湖后如鱼得水,同当地日伪、国民党混的很熟,不但办起了公司和商铺,还建了汪公馆。
汪子东虽然做了汉奸,但风评不算太恶,属于是可以争取的对象。
叶进明到达后,恰逢汪子东母亲刚刚过世,正好可以借吊唁的机会混进汪公馆和他见上一面,希望能在其身上打开缺口。
汪子东办丧事的第3天上午,叶进明一行几人来到汪公馆,送上一担礼品和50块银元,然后以汪子东堂兄汪子安的名义,前往灵堂上香。
汪子东正疑惑从没见过这位堂兄,就被一支枪顶住了脑袋,这时才明白来的是新四军。
叶进明开门见山表明了来意:“此次登门只是想拉你一把,眼下苏联红军要攻打柏林,日寇成了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已成定局。你考虑过没有,日本投降后你怎么办?我劝你此时不要再为日本人卖命了,要好好考虑考虑你的前途。我们并非要你的脑袋,也不会让你为难,只是想和你做生意,让你成为我们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我们当然不会让你吃亏,可以让你的生意越做越大。”
汪子东被枪顶着脑袋,毫无办法,又听说新四军只想和自己做生意,只能说怎么安排他就照办。
叶进明见汪子东还算老实,就和他约定第二天晚上11时,在南街大河沿见面,商谈用粮食换银元和军用物资的具体条款。
哪知道第二天晚上叶进明一行在约定地点等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见到汪子东的身影,等到最后才来了一个汪子东的信使。
信上说“自己虽然遭人唾骂,但毕竟享尽了荣华富贵,新四军虽然正义在手,但是风餐露宿苦不堪言。自己不敢和新四军做生意,一旦让日本人知道自己的小命就没了。”
叶进明这才发现,汪子东虽然不算是铁杆汉奸,却也没这么容易就范,想让他乖乖和新四军合作,看来还是要再加把劲儿。
第二天一早,一艘大轮船拖着载满大米的10只木船,在前往芜湖的江面上被炸了,押运大米的伪军全成了俘虏。
与此同时,附近下乡买粮抢粮的伪军,也中了新四军的埋伏,所有大米都被新四军截获。
这不算完,汤沟镇连续两天晚上枪声四起;汪公馆门口的石狮子也被炸得缺头少腿;汪公馆的电话线也被切断,同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系。
新四军还用武力封锁了江面和路口,连续三天不让一粒粮食进入汪公馆,更不让一粒粮食流出汤沟镇。
这下汪子东算是尝到了新四军的厉害,第四天他终于坐不住了,不得不派副官与警卫团副团长前往七师,认罪求和。
这次汪子东不敢再耍任何花样,同新四军达成了协议,替新四军采办三类物资。
第一类是军火:20吨炸药、5万支雷管、50挺机枪、40门迫击炮、20部无线电发报机。
第二类为金属材料:5吨钢材、3吨铜、5部车床。
第三类为工业日用品:20吨盐、100箱火柴、30箱干电池、50箱西药。
新四军则以粮食和山货作价,其中粮食占70%,山货占30%。就这样,汪子东成为了新四军的“地下供给部长”。
另外叶进明还打着汪子东的牌子,在芜湖开设了“利德杂粮部”,由汪子东担任名誉经理,七师的地下党员汪仑任副经理。
巧的是杂粮部成立后,上海的日军第13军得到这个消息,也想在芜湖筹粮运回日本,还派了一个中佐来任副经理。
就这样杂粮部三个正副经理,一个代表汪伪,一个代表新四军,一个代表日军,好在平时汪子东和日军中佐都不来,实际负责的是新四军的汪仑。
这个店被汪仑经营得红红火火,每天的盈利相当于10根金条,汪仑擅长做账,每月都能抽出25根金条派人送回师部。
而汤沟镇在新四军的经营下,生意也越做越大,到1945年2月,新开的米行增加到10家、盐铺20多家、木柴店15家、煤炭店18家等等。
这些店铺老板全是七师派来的干部,整个汤沟镇的商铺几乎全是新四军的。
更加神奇的是,叶进明为了将各种军需物资运回新四军军部,还利用汪子东的关系,在南京、芜湖、镇江、扬州等地建立军需物资转运站。
这些转运站表面上挂着汪子东的牌子,自由进出日本的金融机关,购买各种军用物资,然后光明正大地将这些东西运回新四军军部。
汪子东之所以这么配合,其实也有他的原因:
第一,通过首次教训,他知道新四军的厉害,不配合新四军的工作就是自讨苦吃。
第二,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发现新四军办事公平合理,自己也不吃亏,而且风险也不大,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三,他心里也明白,日军已是日薄西山,抗战胜利已成定局,他也在为自己找条后路。
叶进明到达七师后,迅速解决了新四军的经费问题,其功劳得到了首长的肯定。
解放战争时期,叶进明还是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先后担任山东野战军后勤部长、华东野战军兵站站长。新中国成立后,又被任命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公用局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顾问等。
而汪子东则在抗战胜利后,举家搬迁去了日本,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叶进明还一直有书信来往。
改革开放之后,汪子东回国来到上海,时隔几十年后与叶进明重新相聚,叶进明对他抗战时的表现表示感谢。
汪子东却说:“我要感谢新四军,是新四军让我过上了一段有意义的日子,与新四军合作的那段日子是最值得我晚年回忆的好时光。”
除了叶进明,还有一个蔡辉。
蔡辉(1913-1952),又名蔡志伦、蔡悲鸿,农民家庭出身,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新港乡人。
蔡辉年幼时,在家乡和川沙读小学,1927年进入黄渡师范学校。因闹学潮被开除,后转入上海吴淞中学。
1928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蔡辉考取新陆师范学校插班生,继续读书,并从事学生运动。
1932年,蔡辉于新陆师范毕业后,担任川沙县民众文化教育馆馆长,因搞革命活动,不久被免职,遂去上海从事工人运动,于1933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34年蔡辉回本县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社,但不久被迫解散。
1936年,蔡辉在上海因出版秘密刊物《求生》而被法租界逮捕,判刑1年,抗日战争前夕出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