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1168章中国远征军

第1168章中国远征军 (第2/2页)

《缅甸作战》记载其33师团自赴缅作战以来(1942年3月初至6月10日)共计阵亡730人,未计伤员。

另据日军判断,英军在此次战斗中四个车载步兵营、一个坦克营、两个炮兵营遭受毁灭性打击。

仁安羌大捷后,英军逐步向印度转移,新38师由仁安羌转移到巧克柏当附近,掩护英军撤退。

仁安羌的捷报,惊动英伦三岛,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同盟国的赞誉。

孙立人将军后来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国会勋章”,在颁发颂词中写道:“中国孙立人中将,于1942年缅甸战役,在艰苦环境中,建立辉煌战绩,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的指挥歼灭强敌,解救英军第1师之围,免被歼灭,后复掩护盟军转移,于千辛万苦之中,转战经月,从容殿后,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

英皇乔治六世授予“帝国司令勋章”、中国政府奖给“四等云麾勋章”各一枚。

团长刘放吾获得“六等云麾勋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各一枚并记大功两次。

此战阵亡的113团第三营营长张琦亦被盟军追赠“银星勋章”一枚。

副师长齐学启、参谋长何均衡等和各营营长分别获得嘉奖。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92年4月访问美国时,特向当年率团具体指挥部署解救英军、定居在美国的93岁的刘放吾团长致以亲切慰问,感谢他50年前在仁安羌战役中,拯救英军的功绩。

仁安羌大捷,在军事上来说是一个奇迹,国军是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

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有优高的判断能力,有超人的战术眼光,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仁安羌大捷一是自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军队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经典战斗;作与盟军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鼓舞了在艰苦条件下抵御日本侵略的国人信心。

二是证明凶悍的日军不是不可战胜,在训练有素装备齐整的前提下,中国军人战斗力甚至强于日军,并成为远征军第一期入缅为数不多的亮点之战。

三是成功解救英军得到英国人尊重,使中国军队撤到印度后受到礼遇,扭转以前盟军对中国军队的偏见,为其后在蓝姆伽开设训练营训练部队提供不少潜在方便。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时装备主要为美方提供,给养则由英方供给,为日后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解救出的这支英缅第1师得以保存有生力量参与了两年后的英帕尔-科希马会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一雪前耻。

英帕尔会战的结果则直接关系到驻印军缅北反击的成败。

由于同期日军在国内战场发动规模空前的1号作战(即豫湘桂大会战),国内战场一度极其严峻,正是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西、缅北战场的全面胜利稳住了后方战况并打通援华交通命脉,使得我们的民族渡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时期,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远征军中的新38师和新22师撤退到了印度,加上经“驼峰航线”空运来的10万学生兵,组成了中国驻印军。

驻印军在印度的兰姆伽基地,接受全方位的美式军事训练以及装备全套的美式武器,为反攻缅甸积蓄力量。

1943年3月,新38师的第114团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拉开了中国驻印军反攻的序幕。

准备就绪后,新38师攻克于邦,新22师攻下孟关后,两师会师又攻下瓦鲁班,缴获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等于给这个小日本的王牌,剃了光头。

接着新22师、新38师、新30师、第50师,在美军的配合下,攻占了缅甸北部重镇,部队进入休整。

这期间,将新1军扩编为新1军和新6军两个军。其中新1军下辖新30师和新38师,军长为孙立人;新6军下辖新22师、第14师、第50师,军长是廖耀湘。

中国驻印军在兰姆伽训练的同时,国民政府也在厉兵秣马,完成了5个军的编练和装备。

当中国驻印军反攻几个月后,滇西的远征军也开始了进攻,第20集团军率先强渡怒江天险,翻越高黎贡山,向占据在腾冲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

腾冲战役历时42天,全歼日军3000余人,以全胜战绩收复腾冲。

最为艰苦的当是松山战役。日军在此地经营时间较长,构建了滚龙坡、大垭口、松山、小松山等7个碉堡群。

而每个碉堡群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个子堡拱卫,可谓是易守难攻。

为此,滇西的远征军在6月到9月,先后发动9次攻击,轮换4个师参战,最后以伤亡1万余人的高昂代价全歼守敌。

此战也被小日本称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的“玉碎之战”。

最终,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与滇西的远征军,在芒友胜利会师。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

缅北滇西战役发生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0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

缅北滇西战役是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进攻战役。

战役历时一年半,中国军队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1942年10月14日,驻印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击破日军第十八师团一部,攻取新平洋,进入缅北。

12月攻占于邦。

1944年初,新编第三十八、第二十二师分别攻克大自家及太洛,3月上旬又攻占孟关和瓦鲁班。

日军退守杰布山隘,凭险顽抗。新编第二十二师在新编第三十八师与美军第五三。七支队(两个营)策应下,经14天战斗,攻占长达10公里的杰布山隘(参见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

日军残部向孟拱河谷撤退。随后第五三、七支队与新抵达太克里地区的新编第三十师、第五十师各一部混合编为中美突击支队,继续向密支那挺进,新编第三十八师向高利前进。

退守孟拱河谷的日军得到增援,据守高利、英开塘及卡盟等地。

4月末,新编第二十二师在新编第三十八师一部配合下向日军攻击,经月余苦战,于6月19日将上述各地全部攻克。

接着,新编第三十八师向孟拱急进,新编第二十二师由西侧向孟拱迂回(参见孟拱河谷战役)。

此时,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由滇西栗柴坝至双虹桥间渡过怒江,经月余激战,攻克马面关、北斋公房、江苴街等日军据点,迫近腾冲外围。

第十一集团军为支援第二十集团军作战亦以一部渡过怒江。

5月22日,远征军根据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的电令,以第二十集团军为右集团攻击腾冲,以第十一集团军为左集团攻击龙陵、芒市。

6月初,第十一集团军对日军发动全面进攻。第七十一军主力渡过怒江,向龙陵进攻,激战至21日,双方形成对峙。

第五十师在芒卡附近接替新二十二师任务后,向南进攻,在万好击破日军一部继续向茂罗前进。

英印军第三十六师一部向乔梅方向前进。攻克南坎后,新编第三十八师、新编第三十师分别向芒友、老龙方向进攻。

新编第三十八师连克滇缅路(从昆明起经南坎到腊戍)沿线残余日军据点,27日攻克芒友,与远征军会师,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从雷多起经南坎到昆明的统称)。

新编第三十师在新编第三十八师一部支援下,经过50余天的战斗,于3月8日攻克腊戍,续向康沙追击,27日与第五十师一部会合。

第五十师另一部与英印军在乔梅会师。残余日军向景东方向溃退。至此,战役结束。

缅北滇西战役,历时一年半,盟军以阵亡31445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两万五千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极大的配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大反攻。

缅北滇西反攻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

这次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

缅北滇西之战被后来的军事学家称为“东方诺曼底之战”。

滇西缅北反攻的胜利,再一次表现了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使全国军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从而重新振奋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盟国的舆论对中国军队也有了客观的认识,美国《皇冠》杂志在报道缅北反攻的评述中说“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美国《皇冠》杂志,1944年11月号。]滇西缅北的胜利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