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2/2页)
第3师团,第6师团最后的疯狂,终遭失败。在蒙受巨大损失后,便在4日晚乘夜色脱离战场,分别向东山和犁市撤退。
此时,外围国军各部正在向长沙开进中,准备对敌实行围歼。
薛岳获知日军开始全线撤退,立即变更作战部署,命令各部从不同方向对敌展开围追堵截,要在湘水以南捞刀河以北地区全歼日军。
其具体部署为: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将军指挥湘军第73军,粤军第4军,第26军为南方追击军,由南向北追击。
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指挥川军第20军,滇军第58军为北方堵击军,堵击后撤敌军。
第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指挥湘军第37军,川军第78军为东方堵击军,由东而西截击。
中央军第99军傅仲芳部为西方截击军,自西向东截击。
“尔后随追击战况之推进,始终按追击,堵击,截击反包围歼灭战之要领围歼溃逃之敌军”。
由于日军攻击长沙胶着时间过长,使得国军包围圈布置时间充裕。
国军也一改尾追日军,收复失地的消极态度,不顾牺牲全线围歼日军。
日军精锐第3师团刚离开长沙,就在金盆岭,林子冲一带遭到粤军第4军截击,苦战一天,才突围而逃,并改变原退却路线,与第6师团合流,抱成一团,集中突围。
而第40师团主力由金井退往春华山,因遭到猛烈阻击而一度折回,其留守金井掩护主力之的一部(龟川部队)为国军第37军所围攻,待增援部队解救时,伤亡已近400余人,战斗兵员仅20人,几乎是全军覆没。
1月8日,日军王牌第6师团向福临铺方向退却,途中被第73军等4个军反复围击,损失惨重,后经第3师团和空军的全力援救下,才得以突围。
日军最强王牌第6师团竟被打的狼狈不堪。
在国军不断阻击和追击之下,日军一直且战且退,处境相当危艰,后撤速度缓慢。
经过10天苦战,各师团主力才陆续渡过汩罗江。
在过江之时,由于听闻国军即将赶来,日军竟争先恐后,乱作一团,“多自相践踏,因此落水溺毙者甚众”②。
历史再次重视第二次长沙会战,只不过追逃易位,日军的撤退从一开始就十分艰难,到最后竟发展成溃败;这也是侵华日军首次大溃败。
1月14日,日军在汩罗江北集结完成,一齐向北撤退。国军仍继续以各种方式围击敌军,但因日军主力已相对集中,国军无力围歼。
战至1月16日,日军基本上回到新墙河以北的阵地。第三次长沙会战终以日军完败而告终。
日军第11军最初发动会战的目的是策应香港作战,结果不仅作战时间上比香港作战长,伤亡人数远超香港战役,对侵华日军士气无疑是重创。
特别是在太平洋战场,美英盟军大溃败的情况下;长沙大捷是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盟国的第一次大捷,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受到英美媒体的广泛关注。
这大大提高了中国战场的国际地位和其在盟军中的声誉,为争取外援起到了很大作用。此战被誉为中国抗战首次完整的胜利。
战后国军发布战报:日军仅在战场上就遗尸56900多具,其中有大队长,联队长以上军官10人;被俘者139人,缴获步骑枪一千一百三十八支,轻机枪一百零二挺,重机枪十三挺,山炮十一门。
被俘人数之最,为历次会战所罕见③。
据何成濬日记中对第三次长沙会战战报记载:“(军事委员会)会报时,主席宣布关于湘北三次会战,第九战区薛司令长官之报告云,我军伤亡官兵二万九千余,倭寇死伤五万余,在场诸人均笑斥之,主席亦言其过于虚妄。各处作战报告,本多有不确实处,然向无如此之人之甚者。”④
可见内部战报时,就已经严重注水;对外发布战报就更严重。
实际上从中日双方战史看,国军肯定取得了整个会战的完全胜利;日军是彻底失败。
当然薛岳和第9战区的战报也明显夸大,但不能就此否认薛岳的抗战功绩和第三次长沙大捷的历史地位。
另外战时夸大战果,是历来各国都存在的问题;它本身有宣传提振军民士气和信心的成份,这无可厚非。
从第三次长沙会战前,第9战区官兵高涨的士气,恰恰是战前“第二次长沙大捷”宣传的结果。
另外日军公布伤亡六千多人,也存在缩水。拿平型关大捷来说,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日军公布的伤亡两百余人缩水,伤亡千余人较为接近事实。当然战时统计的偏差也是原因之一。
日军战史中记载颇为中肯:1942年1月,第11军“冲进长沙一角,虽竭力进攻,但因重庆军顽强抵抗难以突破……遂决定返转”。
“在返转作战中,遭到优势重庆军的侧击,并被切断退路,陷于苦战”。
此战失利后,日军因伤亡惨重,“部分将士的必胜信念发生了动摇,需要年余始能恢复”。
可以看出其损失之惨重;并大大打击了其军心,以致中国派遣军唯一野战兵团第11军,需近1年时间才能恢复。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此处引用之史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蒋介石致薛岳密电》时间注1942年1月2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注②此处引用之史料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长沙作战》第71页。
注③此处引用之史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第九战区第三次长沙会战战斗详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第三次长沙大捷却因为这份夸大的战报而饱受争议,更被扣上“神报”帽子。
注④此处引用之史料来源何成濬1942年2月25日日记,《何成濬将军战时日记》上册,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