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0章新四军第六支队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一九三八年夏,谭友林从荆门地区到武汉向湖北省委汇报他所了解的地下党组织的工作情况。
其间,他见到周恩来副主席。这时,彭雪枫①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新四军留守处也来武汉开会(他当时任留守处处长)。
他们在一个食堂里吃饭,住房也是一墙之隔。彭雪枫不知从谁那里知道谭友林在长征时是贺老总部下的一个师政委,就动员谭去河南打游击,并想方设法说服谭。
吃饭时彭和谭凑在一个桌上,吃过饭又跑到谭的房间去聊天。
彭雪枫很善于言谈,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而且绘声绘色,说得谭友林真有些动了心。
一次彭雪枫好像看出了谭友林的心思,单刀直入地问谭:“愿意不愿意去河南打游击?”
当时谭友林说:“愿意当然愿意,但我说了不算数,要请示周副主席同意了才行。”
彭雪枫听了高兴地说:“请示周副主席,这个包在我身上了。”
过了两天,彭雪峰跑来对谭友林说:“周副主席、叶剑英参谋长都同意了。”
就这样,谭友林跟彭雪枫乘火车从汉口出发到河南确山,又从确山步行到竹沟。
八月一日,他们开始办第二期教导队。学员大都是全国各地党组织选送来的优秀青年学生,共二百多人,分两个男生队、一个女生队。
由方中铎任队长,谭友林任党支书。谭主要做政治工作。
教导队的主课是抗日游击战争,其次是统一战线、群众工作和军事常识。
九月初,周副主席、叶剑英参谋长指示河南省委,将领导中心移向豫东,创建豫皖苏边新局面,与八路军冀鲁部队沟通联络。
据此,九月底,学员结业时,一部分分赴各地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一部分学员,其中有彭雪枫从太原带来的两个班、方中铎从临汾带来的三四十名青年学生及原老八团一部分伤员,装备了由武汉领来的六挺苏造轻机枪及部分弹药被服,正式成立了彭雪枫游击支队。
游击支队下辖参谋处、政治处、军需处和一、二中队,计有三百八十七人,各种枪支一百九十八支。
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
九月二十九日,游击支队于竹沟誓师东征,跨越平汉铁路,途经刘阁、界牌镇、上蔡县城砖桥等地,向豫东挺进。
十月八日,游击支队进抵西华县北杜岗镇,与活动在该地区的原豫西特委书记吴芝圃领导的豫东农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及先遣队会师。
吴芝圃是个大知识分子,教出来的学生很多,在豫东一带很有威信和号召力,他领导的游击队大约有七八百人。
三支武装力量会师后,为了统一领导,奉命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
支队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直属队,大队长分别是张太生、滕海清和老红军冯胜。
合编后,游击支队的任务是继续东进,积极打击敌伪,发展人民的抗日武装力量。
十月二十四日,游击支队从西华出发跨过黄河继续东进,于二十六日夜进至淮阳东窦楼宿营。
窦楼是个小镇,他们只打算住一夜就走。第二天上午,部队正准备出发,驻扎在戴集的日军骑兵三十多人,由少尉林津率领,突然向他们袭来。
这是他们会师合编以后,东进途中首次和敌遭遇。支队当即决定迎战,狠狠打击一下日军的嚣张气焰,扫除东进障碍。
彭雪枫遂令直属队于窦楼南侧迅速展开,令第二大队占领马菜园、谷店等有利地形对敌实施迂回包围。
张震率警卫连向敌正面进攻,利用起伏地步步进逼敌人。
同时,第一大队由窦楼东南向敌右侧,第三大队由马菜园东南向敌左侧,实施迂回包围攻击。
在新四军数面包围之下,敌人慌了阵脚,伤亡了一半,少尉林津被当场击毙,其余敌人仓皇逃命。
这一仗,共毙伤敌十多人,缴获了一部分弹药和军用物资。
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更加增强了豫东人民抗日胜利的信心。
由于游击支队积极打击日军、汉奸,政治影响逐步扩大,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拥护,有些进步的地方武装也来投奔他们。
在杞县,有一支地方武装,下层官兵大都是当地穷苦农民,对日军烧杀掠抢深恶痛绝,要求抗日的呼声十分强烈。
但大队长李寿山是个旧兵痞出身,喜欢作威作福,在抗日还是亲日问题上经常左右摇摆。
为了发展抗日武装,壮大我军力量,彭雪枫决定派谭友林带人去改造收编这支队伍。
谭友林带了五名干部到了李寿山部,他们首先深入下层,熟悉士兵,在吃饭、行军、操练、宿营中关怀和照顾他们,很快就和他们交上了知心朋友。
他们经过一段调查摸底,进行了组织整顿和政治教育,还调整了李寿山等人的职务。
当时,李手下有人要暗下毒手搞掉谭友林,但是,到处都有人给他通风报信,使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
谭友林终于于一九三九年一月将该部从杞县带到安徽的亳县,与游击支队二大队合编为游击支队第二团,滕海清同志任团长,谭友林任政委。
这个时候,游击支队已逐渐壮大,下辖一、二两个团(一团团长是张太生,政委是李耀),一个独立营、特务连、侦察连、卫生队,共计一千三百五十多人,步马枪一千零二支,短枪五十五支,轻机枪二十挺。
游击支队二团在毫县编组以后,又奉命开赴安徽萧县。
萧县驻扎着一股汉奸队伍。头子张振福是个两面派。日军来了,他们就为虎作伥,给敌人送信带路、“围剿”抗日力量。日军一走,他们又挂起抗日招牌,向老百姓索粮要饷。
他们经常活动在津浦铁路沿线,当地群众对他们恨得咬牙切齿。二团一进萧县,老百姓纷纷跑来向我们诉苦,要求我们消灭张振福,给萧县人民除害。
新四军二团决心消灭这股汉奸武装,派侦察员潜人敌巢,进行了侦察。
张振福部有三百多人,十多挺轻重机枪,还有两门迫击炮,有一定的战斗力,加之他们又惯于耍两面派手段,在当地杂牌部队中有一定影响。
如果新四军强取,正面和他交战,不一定能迅速取胜,还可能使我方招致重大伤亡。如果战斗时间一拖长,就不利于统战工作。
因此,有人不赞成“吃掉”张振福。但从当时的情况看,不“吃掉”他的部队,新四军就会失掉群众,不能威慑其他杂牌军,很难在萧县这个新地区站住脚。
团党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作战方案。一些同志建议利用张振福表面抗日这一点,邀请他们来联欢。
因为他们刚到萧县,两支抗日部队在一起联欢是顺理成章的。在联欢的过程中,如果对方企图不良,发生意外,缴掉他们的械,将他们一网打尽。
权衡利弊,最后大家还是同意了这一方案。
他们在驻地东仁台,严阵以待,一切准备就绪,便向张振福发出邀请。
一天下午,他果然来了,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足有四五百人(后来才知道,他为了向我们炫耀力量,花钱雇了许多人,五个大洋雇用一天)。
他们也作了准备,所有武器都带在身边,子弹也都上了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