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西涧口奇遇 (第2/2页)
先前与秦大纲同进来的时候,哨兵并没问什么,并且还毕恭毕敬行注目礼。现在却吆喝起来了。
封天宇和胡杏儿并不知道,此哨兵非彼哨兵也!整个司令部都换成了新十一军军部的警卫了。
“我,我……我们……”封天宇吱吱唔唔说不清楚,就说,“长官,我们是秦团长的亲戚。”
“秦团长的亲戚?”哨兵异常警觉起来。这大战在即,怎么冒出来什么亲戚?秦团长临走前并没交代过呀!
“莫非是敌人奸细?”哨兵一想,吓出了一身冷汗。这奸细要混进军部,哪还了得。
“走,去见我们长官!”哨兵押着封天宇和胡杏儿就往指挥部走。
“报告,我抓住了两个可疑人!”哨兵用枪指着封天宇和胡杏儿,报告着。
一个少校军官走了出来,他也不知道封天宇的事,见了两个穿便衣的人,也狐疑起来:“你们是怎么混进来的?”
封天宇着急地说:“长官,我们不是混进来的,是秦大纲秦团长带进来的!”
“秦团长带进来的?”少校愈发怀疑了。因为刚才秦团长并没说呀!
“撒谎!”少校警惕性忒高,他“嗖”地拔出腰间的枪来,直指向封天宇和胡杏儿,好似面前的这俩人马上就会带来灾祸一样。
门外的动静自然惊动了司令部的人。此时张宗岳和参谋长正在检视沙盘。作战处长一边介绍敌情,一边往沙盘里插上标识。
听到动静,副官长走了出去。他看见了封天宇和胡杏儿。因为他也不知内情,但却没像少校那样如临大敌。也许凭他的经验,封天宇和胡杏儿并不是坏人。
副官长也是个少将,年龄却有近半百。通常这样的人都是老资格。封天宇看出来了。于是他报告说:
“报告长官,我们俩人都是秦团长的老俵,我们是有事路过此地。秦团长因打仗怕我们有什么闪失才让我们呆在他的房间里。”
秦大纲的老俵?这事还真得过问过问。把老百姓带进司令部,秦大纲怎会做出这种欠妥当的事?
“路过此地?你们是哪里人?为什么到西涧口来。”副官长依稀记得,秦大纲是江西人,他的老俵又是哪里人,干什么的呢?
“报告长官,我们只是为保和堂的马帮做保镖。”封天宇继续说。
“做保镖!你们?……”副官长显然不太相信,眼前的这一男一女说到底还只是两个孩子,就大言不惭说做保镖。
正在僵持的时候,参谋长和张军长出来了。原来他们己经将沙盘完全标识好了,单等明天的较量。
张宗岳一眼就看见封天宇,他大吃了一惊。
“天宇,怎么是你?你怎么在这儿?”张宗岳一边问,一边向封天宇走过去。
封天宇却高兴地大叫起来:“师兄,我好想你呀!”
在场的人除了参谋长知道一星半点外,都像丈二的和尚一一摸不着头脑了!
张宗岳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份,一把搂住封天宇,把他搂进自已的怀里。
“你个小牛犊子,这些年你跑到哪儿去了呀?”张宗岳拍着封天宇的后背说。
张宗岳搂了好久才松开。
他的这个举动让封天宇也大惑不解。不错,师兄对他感情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但头次见着他可没这么热乎。那次他只是个少将师长,现在却是中将军长了。
封天宇当然不可能说实话了。他只能说与眼前相吻合的事。
“师兄,我还能跑哪儿去?我一直跟着我表姐,这不,给她押镖来着!”封天宇说。
一旁的参谋长醒悟过来了。他一拍脑袋,奔到军长身边,附在他耳边如此这般说了一遍。
“哦,是大纲带你们来的呀!”张宗岳笑着说。尽管他也有副官长那样的感觉,他们不是军人,不应该呆在这司令部里。但马上就要开战了,他们又能去哪儿呢?
但张宗岳还是很高兴,看来这个师弟还是听了他的话,脱离了共产党,跟着林欣儿做生意去了。
“这位小姐是……”张宗岳问一旁的胡杏儿。
“哦,她呀,师兄,她是我的表妹胡杏儿。”封天宇笑着说,扭头又对胡杏儿说,“杏妹,这位便是我经常给你讲的张大哥。”
“张大哥好!”胡杏儿赶紧说。
“好好!”张宗岳高兴极了。看来他这个师弟没有说谎,因为隐约记得,他曾在林欣儿那儿听过她有个表妹就叫胡杏儿。
一旁的人见是这么个结果,也都马上把笑脸露出来了。那个少校军官对封天宇说:“封小侠,怪我有眼不识泰山,刚才多有得罪,还望宽恕!”
封天宇说:“长官,哪里的话,你并没为难小弟。对吧?”他对少校眨着眼。
少校立即说:“对!对对!”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抗战时,日军为何打不过黄河?中国得益于一个外国人,这个人是谁呢?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一路西进,但是,最终止步于黄河岸边,就怎么也打不过河了,不得不与中国军队隔河对峙。直到抗战胜利,日军也没打过黄河。
那么这个外国人是谁呢?他就是苏联著名将领崔可夫。
崔可夫是于1941年受邀来到中国,担任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的。他来到中国后,第一件事,就是遇上日军发动晋南战役。次日,垣曲陷落。接着,日军进攻中条山,黄河防线岌岌可危。在关键时刻,崔可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应立即组织第一、第二和第八战区的部队协调行动,共同抗击日军的进攻。
但是,这意味着蒋介石要抽调封锁陕甘宁边区的国军部队去晋南参战。
于是,蒋介石不同意。
崔可夫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结果,国军在晋南作战失利,战区副司令官卫立煌只好指挥主力部队突围。这样,又使得洛阳与西安暴露在日军攻击前面。
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采纳崔可夫的建议,将汤恩伯第13军调到洛阳地区,与高霆的第九集团军一起共同加强黄河南岸的防御。
于是,中国在黄河沿岸的兵力增加到了16个步兵师、一个独立旅和7个炮兵连,终于稳定了黄河战线,并且铸就了一道日军打不过的黄河防线。从此,日军怎么打,也过不了黄河。
当然,除了加强了黄河防线的防御力量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日本入侵中国战线过长,而本国兵力不足;2、日本意在东北、华北、东南,对入侵西部意欲较小;3、黄河构成了天然屏障,阻碍了日本的西渡。
具体分析如下:
1、日本入侵中国战线过长,而本国兵力不足。我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绵延几千里,战线拉的过长,日本军队不能集中兵力攻克一个地方。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华北发动华北事变,之后又对上海发动进攻;而我们知道日本本国人口较少,在多个地方发动入侵则显得力不从心。.
2、日本意在东北、华北、东南,对入侵西部意欲较小。从日本入侵中国的过程来看,他们将更多的兵力集中到了东北、华北、东南部分。如东北的辽宁、沈阳;华北的天津;东南的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方。可以看得出这些都是大城市,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加之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大大降低了入侵西北的可能性。
3、黄河构成了天然屏障,阻碍了日本的西渡。地理位置,是发动战争,采取战略战术的一个考量对象之一。像古代的函谷关等隘口,可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样,黄河从东到西很长,而且在春夏季水流量大,地势险要,从一定角度来讲,阻碍了日本的西渡,保护了西北的相对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