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安阳保卫战 (第2/2页)
10月31日下午,日军总攻开始,日军在坦克、飞机掩护下蜂拥而来,守军顽强抗击敌人。
日军在纱厂至袁坟一带遭到中国守军的迎头痛击,被毙数百名。
敌集中野战炮、迫击炮、山炮80余门和20辆坦克一齐向我阵地进攻,中国守军难以抵抗,且战且退,阵地先后失守。
安阳火车站战斗尤为激烈。敌炮疯狂轰击,路基月台,几为平地,铁轨、车皮,歪在半边。
守卫火车站的32军142师苏永刚营拼死固守,利用种种破烂工事,构成层层火网进行抵抗。
日军一批批倒下,又一批涌来,战至11月3日下午,日军屡攻不下,便出动10余辆坦克作掩护,猛攻安阳火车站。
守军前仆后继,顽强作战,并用集束手榴弹接连炸毁日军两辆坦克。
然而敌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猛攻车站阵地。同时又集中50余门山炮、野炮对阵地进行摧毁性轰击。苏永刚营伤亡甚大,仍然拼死固守。
此时,水冶失守,安阳城内守军深感兵力不足,即令苏永刚营撤至城区。
11月4日凌晨,车站失守。敌军以3个中队(相当于连)的代价占领了车站。
11月1日至2日,日军向打包厂、打蛋厂、大和恒面粉厂攻击。打包厂的两连守军,兵不满百,弹尽粮绝,陷入绝境。
连长振臂一呼,伤兵皆起,举刃向敌。王班长一连砍死五个日军而刀刃尽卷;一战士劈倒6个日军而昏厥在地;有的与鬼子同归于尽,有的枪刺入敌人腹中拔不出来而牺牲,战斗至两名战士,在敌群中拉响了仅剩下的最后一枚手榴弹。
11月5日,进攻安阳城的日军用50门重炮狂轰,又调来多架飞机集中轰炸和扫射在城墙上的中国守军。
安阳城池及野战工事多处被摧毁。日军选择了小西门和北门为主攻点,单是落在小西门的炮弹就达800多发。
敌主攻部队扑向城门,守军跃出工事射击,敌军倒下一大片。
上午9时,敌坦克撞开小西门,被中国守军很快就炸了回去,敌军再次炮击后,步兵冲进小西门。
守城部队和西营街、大院街的群众标枪队联合抗敌,展开了白刃战。
到下午1时,敌主力联队进入小西门,同突破北门进来的敌军齐力向城内杀来,敌军在坦克掩护下,疯狂向城东北角发起三次冲锋。
敌飞机、火炮配合作战,守军崔翼旅在兵力数量、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伤亡甚大,兵员大减,又因昼夜作战,官兵疲惫不堪,旅长崔翼见形势危急,急忙向商震将军求援。
此时,32军141师正与敌战斗中,139师在宝莲寺东西两线准备迎击敌人,不能轻易投入,商震求援郑州长官署,程潜复电让商自己解决,商震束手无策!
崔旅孤军苦战,日军后续部队如潮水般涌来,兵分三路发起猛攻,崔旅无能为力,且战且退,最后从大西门、南门撤至宝莲寺。
日军于5日下午4时从城东北角、小西门进入安阳城内,至此,安阳城沦陷。
旅长崔翼因失守安阳城而受到撤职永不录用处分,该旅官兵得知,悲愤不已。
32军在安阳英勇抗战谱写了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他们以不足3万步兵,抗击了近5万现代化装备的日军,苦战半个月,歼敌2000多,开创了抗战史上以弱抗强的又一战例。
安阳保卫战最终虽然失败了,但这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南下以来遭受到的最大的打击,可与长城、太原保卫战相媲美。
守城官兵和居民表现出的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前赴后继的抗战精神,震动了敌军,显示了中华儿女不向敌军屈服的浩然正气,鼓舞了全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斗志。
正当安阳保卫战处在日夜鏖战的关键时刻,过三福的三五五团被布防在距安阳城五十余公里的东涧口上。
日军占领安阳后,继续南下。一年后,日军着手西侵。第一个目标就是东涧口。
上峰下命令,过三福的三五五团必须死守东涧口。
那个时候的过三福并不是一个胆小如鼠、畏敌如虎的小人。面对汹涌而来的日军,过三福作好了迎战的准备。
但是,他绝对没想到的是,日军比他想象的要凶猛、残暴。
日军始用二十几门重炮对三五五团据守的东涧口轰击,继而调动十几架飞机助战。
攻击东涧口的日军是樱井联队,这个联队在大炮和飞机狂轰滥炸后,开始总攻击。
日军的疯狂进攻吓坏了主要成份为土匪的三五五团官兵,他们甚至没有支撑多久就溃败了。尔后,四散而逃的官兵成了日军的活靶子。
过三福的三五五团伤亡惨重,日军只一个冲锋,东涧口便失守。过三福仅率一百余人撤离东涧口。
过三福因为最先逃离阵地,免遭厄运。他最终别无去处,带了二三十个铁杆兄弟,只得回到伏牛山的老巢,重操旧业。
上峰对东涧口的失守很不满意!决定追究过三福的责任,将过三福送交军事法庭。
过三福闻之,带着仅存的几十号兄弟逃回了伏牛山中,重新过起了土匪的日子。
逃回伏牛山的过三福去拜会他的好朋友玲珑王,却遭到玲珑王的冷遇。玲珑王坚决不与过山虎见面,使过山虎觉得很没面子。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商震(1888年9月21日—1978年5月15日),字启予,直隶省顺天府大城县(今河北省大城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历任绥远都统、河北省政府主席、山西省政府主席、天津市长、河南省政府主席。抗战时期的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战后中国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国民政府参军长、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侨居日本,1978年5月15日病逝于日本东京。
商震是少有的在军事、政治、外交上都有突出表现的人才。
先后入保定陆军建成学堂、东北讲武堂、天津讲武堂。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成立后,任山东第二混成旅旅长,陆军部高等顾问。
1914年在陕西陆建章部下任团长,同年投阎锡山。历任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晋军前敌总指挥、山西省政府主席。
1927年加入国民革命军,任第三集团军右路总指挥、国民党军第三十二军军长、第二军团司令。
1935年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兼天津市市长、北平政治分会委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日本人多次拉他合作,实行华北五省自治,都遭拒绝。1936年任河南省政府主席。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兼三十二军军长,为抗日救国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38年入江西,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外事局局长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联合国军事参谋处中国首席代表、蒋介石总统府参军长、盟国管制委员会中国代表兼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等职。后辞职留居日本。
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回国参观访问。
注②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东,汉族,陕西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人。
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任军校教导第1团排长,军校学生总队总队长严重的中尉副官、第四期入伍生团上尉连长、学生队队长等。后任宪兵团营长,补充团团长。1928年起历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副师长、师长、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1947年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49年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后居香港。
1980年7月30日病逝于香港伊利莎白医院,享年75岁。著有《关麟征回忆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