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不妨先修路 (第2/2页)
说着,李泰指了指自己脚下铺设的水泥路,道:“就是修路!”
“只要我们水泥路铺设好,联通大唐重要的城镇将其串联到一起。”
“那届时,不管东征高句丽时的军用物资的运输和补给工作,亦或者是百姓的民生问题都能通过脚下的这条水泥路得到妥善的解决。”
李泰不开口则以,一开口便将困扰在场众人的难题给轻易解开了。
此刻,眼前豁然开朗。
无论是坚持民生建设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文臣,亦或者是坚持军事建设的李孝恭,程咬金等武将,他们都对李泰修路的建议深表赞同。
“修路的建议虽好,但这却需要征调大批的民力。”
“最近这几年天灾频出,流民已过十万之数,若现在征调大批民力的话,这恐引起民怨啊。”
房玄龄拧着眉头,神情忧虑,道。
此言一出,原本还是一团和气的场景,倏然就变得安静下来。
即便是以程咬金,尉迟敬德为首的这些没心没肺的武将们,同样各个面露愁容。
这些年来,虽在李世民和朝中文武百官励精图治下,相较于隋朝末年来说在民生,国力方面已恢复不少了。
但老天爷就像是对这新兴的大唐王朝看不顺眼似得!
这不,大唐刚有些起色,天灾就好似来串门,走亲戚似得,隔三差五的就来大唐各地肆虐一番。
唐贞观元年春,先是河北大旱。
待到了夏天,山东诸州也大旱。
唐贞观二年春夏,关内诸州大旱。
唐贞观三年,关内诸州又旱,自春及夏,亢阳为虐,膏雨愆应,田畴废业。
待到了秋天,六辅之地及绵、始、利三州也出现大旱。
贞观四年,再度大旱。
这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老天爷就给唐王朝送上了这样一份连续干旱的特殊“厚礼”。
而且这还不算完,好不容易将这最难熬的四年给熬过去了。
结果又开始在大唐各地闹起水灾来了。
这旱灾,水灾都来了,三缺一的情况下又怎么少的了蝗灾呢?
唐贞观年间,这也是为患仅次于水灾和旱灾的第三大灾害。
贞观年间,蝗灾最早出现于唐贞观元年九月,太宗在一道诏书中说:“蟊贼成灾”。
之后,京畿等地还先后出现过多次蝗灾,兹也据新旧《唐书》、《册府元龟》等条列于下:唐贞观二年三月,关内蝗;六月,京畿蝗食稼。
唐贞观三年五月,徐州蝗;秋,德、戴、廓等州蝗。
唐贞观四年秋,观、兖、辽等州蝗。
“……”
正因大唐王朝这几年来天灾不绝,以至于在御书房中那堆积如小山的奏章,奏折李世民即便不亲自去看用后脑勺去想都能想到,这些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各地上报的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