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乱世春秋 (第2/2页)
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同时,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
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周安王十年(前391年),田民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
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
所以,这个时期战争频繁——
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
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
春秋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
而我国却处在田齐南部,赵国东部还有出国的东北部地区,算是在夹缝中生存的典型小国——
这时期,“战国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
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迭起的时期,各国为了土地和人口,以及各种物资混战不休,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
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方——
他们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
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这时期,中原各地的小诸侯国逐渐的消失,或被大国武力消灭,或是抵抗不住混战带来的压力,国君带领属下大臣百姓整体归降大国——
而我国,却直在这混乱不堪的局面中生存了下来,究其原因,是因为深居蛮荒之地,各国无暇顾及,再加上国立弱小,处于战场边缘地带,在大国眼中,根本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却不料没有亡于田齐,大楚,却为海盗屠戮亡国,实在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