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691章黄麻起义

第691章黄麻起义 (第2/2页)

大革命失败后,英雄的黄麻人民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所吓倒,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拿起手中的武器,又继续战斗。

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他们揭竿而起,在鄂豫皖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把我党“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大旗高高举起,从此这一地区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连绵不断,直至全国解放。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留下的革命力量重建红二十五军,坚持战斗在大别山区。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重组的红二十八军和地方游击队、便衣队,仍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是新四军第五师开展抗日游击的主要区域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主要立足地。

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开辟了一块坚实的革命基地。

黄麻起义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初始基础,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起点。

黄麻起义后,工农革命军辗转游击,随后开辟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

1930年春,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成为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中共中央高度评价它的战略地位,指出它“一面可以控制平汉铁路,一面可以截据长江交通,有直接威胁武汉而与全国红色区域打成一片的前途”。

红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和早期中心。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实行战略转移后,又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由在黄麻起义中组建的鄂东军发展起来的红四方面军,先后开辟了两大苏区,这是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黄麻起义及其后期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革命军队。

在黄麻起义及其后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中,走出了三支红军部队。

第一支是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七里坪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第二支是1932年11月30日在黄安檀树岗重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

第三支是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在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大批杰出革命人才。其中从黄麻起义走出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4位,开国将军25位(含大将2位、上将6位、中将6位、少将11位)。

而作为黄麻起义策源地的红安县,则不仅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和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而且产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共和国主席和61位将军(其中上将8名、中将10名、少将43名)。

红安县为革命捐躯的革命群众10多万,牺牲的有记载的烈士2.2万,因而是全国第一“将军县”和著名“烈士县”。

黄麻起义不仅用鲜血和生命燃起了大别山工农武装革命的烽火,也在起义及其后的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麻起义革命精神。

这就是:紧跟党走,信念坚定;不畏强敌,拼搏图存;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对黄麻起义前后的历程,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感叹地写道:

万事起头难。鄂豫边区能够形成这么一块根据地和一支红军队伍,很不容易。

那时,我党还没有武装斗争的经验,这些同志一般都是学生或农民出身,在严重白色恐怖下,敢拿起枪杆子来和敌人斗争,发动成千上万的农民揭竿而起,靠长矛、大刀、土枪攻下黄安县城,占领黄麻地区的一些主要村镇,的确是了不起的事。

后来,起义队伍遭到反动派的围攻、镇压,被迫转到木兰山上打游击,艰苦至极,只剩下几十个人。

但是,有了这几十个同志坚持武装斗争,形势就不一样。逐渐地,利用军阀割据的矛盾,发动群众,打击敌人,部队和地盘越搞越大。

游击战零敲碎打,几乎天天发生,不是敌人打我们,就是我们打敌人。敌人多是国民党杂牌部队、地主民团、反动枪会等,战斗力不很强。

我们今天在这里打一家伙,明天又到那里打一家伙,不断打胜仗,积小胜为大胜。

时值蒋桂战争刚结束,敌人内部矛盾有缓和,但军阀之间,仍在勾心斗角,自图发展。

对苏维埃运动,他们没有放在眼里,还没统一起来对付我们,鄂豫边又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就放手活动,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