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红二、六军团的长征 (第2/2页)
7月5日,根据中央军委电令,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①,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1936年11月,毛泽东在谈及红二方面军长征②胜利时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毛主席说的这段话是指红二、六军团进入乌蒙山区与国民党军周旋的事。
1936年2月底,红军进入乌蒙山区,行至妈姑地域时,由于敌人重兵围堵,贺龙等人果断决定部队向奎香、彝良速进。
红二、六军团的行动,让敌人产生了错觉。
蒋介石认为红军意图是从盐津北渡金沙江,遂调重兵急忙赶往沿江拦阻。
3月8日,红二、六军团折道设伏,痛歼敌两个先头连,敌人急忙就地设防。
红二、六军团迅速返回奎香地区,随后挥师镇雄,进入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敌人也向镇雄疾进,并切断了红军去往安顺的道路。
红二、六军团在镇雄西南的得章坝设伏,歼灭敌方200余人,但由于敌人迅速增援,封锁了主要路口,红军被围困在纵横30里的狭小区域内。
这时贺龙等人决定采取疑兵战术,布置草人于阵地前,并在树丛中插红旗,让敌人认为红军主力还在原地。
尔后果断从敌方两纵队之间穿插出去,绕到敌人纵队外侧,第三次进入奎香地区。
红军突围两天后,敌人占领红二、六军团留下的阵地,方才知道中了红军的空城计。
突出重围后,红二、六军团立即挥戈南下,于3月23日,在宣威以北的来宾铺地区击退滇军两个旅的阻击。
28日,红二、六军团进占黔西南的盘县县城。至此,乌蒙山回旋战胜利结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红三十二军:即红九军团。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红九军团整编为红三十二军。
注②长征的由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西攻”、“西进”等。
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
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