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人民英雄刘志丹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一幅群雄并起、“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画面。在陕甘地区最先树起红旗并创建根据地的代表就是刘志丹。
红军东征刘志丹牺牲后,毛主席的题词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这两句话概括了这位西北地区革命代表人物的光辉一生。
刘志丹,名景桂,字志丹,1903年出生于陕北保安县(今改名志丹县)一个秀才之家。
小时候,他就读于本县的高等小学堂,虽自身家境尚好,却目睹了黄土高原上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惨景。他爱听当地李自成起义的故事,立志改变社会。
1922年,他考入陕北地区23县仅有的一所中学——榆林中学,阅读到《向导》、《新青年》等革命杂志,并在学生运动中当上了校学生自治会会长。
1924年,他成为陕北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1925年转为共产党员。
同年秋,他去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翌年秋毕业后又回西北,到冯玉祥部队任第四路军党代表兼政治处主任。刘志丹这时只有23岁,但在西北军中已成为知名人物。
1927年夏国民党反共后,刘志丹转入地下活动,秘密动员西北军一部于1928年5月在渭华发动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他担任了起义的军事委员会主席。
6月间,西北军主力向渭河一带反扑,起义军被打散。刘志丹潜回陕北家乡任特委军委书记,并打入当地驻军和民团进行兵运活动,于1931年秋在南梁一带建立了最初的根据地。
翌年初,他又将所部改编为红军陕甘游击队,年底正式建立红二十六军(兵力仅一个团)。
1933年5月,红二十六军南下三原时失败,刘志丹突围后又返回陕甘边区的照金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
至1935年春,陕甘红军发展到5000余人,占领了六座县城,并在二十多个县内建立了根据地政权。
此时,南方苏区已相继失败,各主力红军被迫长征,陕甘苏区虽然人口不多且十分贫瘠,却成为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由于保存下这块革命的落脚点,红二十五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都长征到达这里,党中央也最终把大本营放在陕北。
1935年8月,徐海东等率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与当地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在10月初错误的肃反中,刘志丹被捕。
随后,中央红军到达,11月初将刘志丹释放出来,并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红二十八军的军长。
1936年春,红军东征山西攻打中阳县三交镇时,他亲临前沿观察。敌晋绥军阵地上有一挺机枪正猛烈扫射,刘志丹探出上身用手指着说,要把它缴下来向陕北苏区献礼。
不幸,那挺机枪射来的子弹打中了刘志丹左胸,他昏倒后被抬下,清醒过来只说了一句要宋政委(即宋任穷)指挥部队,便停止了呼吸,年仅33岁。
在西北根据地内,刘志丹享有很高的威信。他牺牲的噩耗传来,陕甘苏区中心瓦窑堡数千人集会追悼,许多人痛哭失声乃至倒地。
毛主席后来也表彰说:“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当年企盼好光景的陕北民谣,几乎把刘志丹视为救世的圣人,这是因为他确实代表了当地穷苦民众的利益。
在渭华起义后,刘志丹等人用通俗诗的文体发出的布告,道出了当时人民要革命的原因——
“土豪劣绅加财东,剥削穷人真个凶。加以放账驴打滚,卖儿卖女还不清。”
“贪官污吏都打倒,我们要做主人翁。建立苏维埃政权,才能过成好光景。”
刘志丹能在陕北屡挫屡起,就是因为有一批批极度贫困的庄稼汉和放羊娃始终跟随着他,并把争取生存、温饱的希望寄托于他举起的红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