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人民英雄刘志丹 (第2/2页)
刘志丹的牺牲,确如毛主席所说是“出于意外”。不过看似偶然的这一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当时红军干部的指挥特点。
综观红军时期的各次战斗,指挥员和党员牺牲率非常高。那时部队中共产党员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多数战斗的牺牲者中却有一半以上是党员。
正因为这些群众领袖在战斗中也是先锋,才能解释为什么群众能跟随他们一往无前!
刘志丹从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后便苦心经营,为创建根据地奋斗了七年之久。
1929年,他到陕甘边界的桥山,见当地是“三不管”的地方,一些土匪搞几支枪就能在此割据一座山头,便动员陕西省委的党员说:
“连土匪都可以在这些地方称山大王,弄得军阀无可奈何,为什么我们共产党人不可以在这里闹革命呢?”
翌年夏天,他拉起一支200人的队伍上了永宁山。当地民谣传唱:“刘志丹练兵石峁湾,要把世事颠倒颠。”
不久,在敌军“围剿”中,队伍被打散,刘志丹也被关进监狱,党组织通过疏通杨虎城的关系,他才得以释放。
此后,他又三次拉起队伍,三次被打散。
1933年5月,红二十六军(只千余人)南下,在蓝田几乎全部覆没,刘志丹带着剩下的十余人在深山老峪中转了两个月。
突围时多数人牺牲,他一个人脱险后也从一个高崖摔下,负了重伤。在几天无食又无法行走的垂危关头,幸亏遇到一个失散的战士,才把他扶下山。
刘志丹在地下党的照顾下伤刚好,便要返回陕北。他化装成货郎,在挑子的上层放货,下层放驳壳枪。他不仅返回了陕北,还靠那几支驳壳枪再次打开了局面。
在陕北的斗争中,刘志丹长年奔走在四季只能披身老羊皮、连内衣都没有的穷苦百姓中间,自己穿的也是粗布衣和草鞋。
大家都用“咱们的老刘”称呼他。他牺牲时的遗物,只有几份党内文件和六支缴获来的香烟。
刘志丹长期在军阀部队中开展兵运,在民团和土匪的夹缝中创建根据地又需要利用矛盾,难免要经常同各色人物打交道。
某些极“左”的人便一再攻击他“右倾”,甚至听信诬告,认为他“同国民党部队有秘密勾结”。
1935年秋,红二十五军到陕北后,主管肃反的保卫局长下命令给十五军团部其他人,让他们把刘志丹逮捕后押送瓦窑堡。
送信的通讯员不认识刘志丹,恰好把命令送到他本人手里。
此时,陕北红军、地方游击队以及当地群众对刘志丹都非常爱戴,他本人却为避免引发红军内部冲突,毅然对那个通讯员讲:“你把信送到军团部,我自己去瓦窑堡了。”
刘志丹主动来到瓦窑堡后,极“左”的保卫局长竟称他“反而不跑,是狡猾地以使党对其信任”,仍把他和一批陕北干部关押起来。
半个月后,毛主席所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得知当地正进行错误的“肃反”,马上下令“刀下留人”。
周恩来亲自审查并辨清这一冤案后,当面怒斥那个保卫局长:“像刘志丹这样的‘假革命’,是越多越好。像你这样的‘真革命’,一个没有才好。”
中央马上决定释放刘志丹等人,并把那个保卫局长撤职,给予“最后警告处分”。
刘志丹出狱后,告诫因刚挨过整而情绪激愤的陕北干部——“过去了的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以大局为重,还是团结对敌。
他自己以身作则,不计恩怨,照常工作,从而使中央红军、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这三个“山头”集合到一起的干部很快能打成一片,共同壮大了陕甘根据地并向宁夏方向扩展。
周恩来后来一再赞扬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贰,很谦虚,最守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