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笔www.ibiqub.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笔 > 铁马金戈 > 第779章西安事变

第779章西安事变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1936年12月22日,随着端纳全力周旋,宋美龄、宋子文等到达西安。

在飞机上,宋美龄把手枪递给端纳,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

张学良、杨虎城去机场迎接,下机后,宋美龄与张学良说:“汉卿,这是我的东西,就不要再检查了吧?”

张学良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

张学良、杨虎成与宋子文、宋美龄举行了会谈。后由张学良陪同宋美龄和端纳往见蒋介石。

1936年12月23日,双方在张学良公馆西楼二层开始正式谈判,由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代表西安方面出席谈判会。

西安方面再次提出六条主张:1、停战,撤兵至潼关外;2、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3、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4、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5、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6、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

但1936年12月23日晚,张学良得知中共不希望公开“三位一体”的表示后,情势急转直下,原本“要蒋接受并保证实施(六项条件)”改成只要宋美龄和宋子文担保即可。

把“先撤兵、先放人(七君子)”改成了只要蒋介石下令撤兵即可;而要蒋介石承认西北三位一体的军政组织一条则根本取消。

1936年12月24日深夜,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陈述了关于放蒋条件的指示。

指示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下三个条件才能放蒋:1、全部中央军首先撤出潼关;2、南京及蒋通过公开的政治文件宣布国内和平,与民更始,不咎既往,并召集救国会议;3、开始部分地释放政治犯。

接到中共中央电报后,杨虎城转而积极赞同中共的主张,但张学良却不以为然。

1936年12月25日下午周恩来又企图劝说张学良接受中共中央的放蒋条件,但张学良已经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前往洛阳。

临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

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中,各方代表人物纷纷登台表演。主要有:

亲日派:南京政府中,何应钦等人极力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

亲美派: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一派,为保全蒋介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

地方实力派:西安事变发生后,山西阎锡山在15日发出致张杨的函电:“两兄震机电及汉兄元未电诵悉,环读再三,惊痛无似!弟有四个问题,质诸兄等:

第一,兄等将何以善其后?第二,兄等此举,增加抗战力量乎,减少抗战力量乎?第三,移内战为对外战争乎,抑移对外战争为内战乎?第四,兄等能保不演成国内之极端残杀乎?……请兄等谅察,善自图之。”

山东韩复榘在21日以密码形式致电张学良,称赞张氏之非常行动为“英明壮举”,并通知张、杨,他的部队将“奉命西开,盼两军接触时勿生误会”。

四川王刘湘在19日致张学良的电文中认为张对蒋的行为“无非欲促成抗敌救国之伟业,以求我国家民族之生存”,指出“内战必致亡国,无待赘言,必须避免军事接触,速求政治解决”。

云南王龙云在得到部下可靠消息后于14日通电中央,称拥护中央既定政策。又致电张学良,认为其发动事变“自属谋国俱有苦衷”表示同情,但指出此举影响国家前途“务盼再加思索,为国家保一线生机,为环境留相当余地。”

青海马步芳于15日决定发通电响应国民党中央,遂由姚钧草拟“删”电,即将拍发时,又接受了马绍武、陈显荣的建议,为表白自己对蒋的所谓竭诚拥护,竟将15日签发的电文日期提前两天,改为13日发出的“元亥”电。

电文中向南京行政院、军事委员会表明:“顷据广播电台电讯,惊悉西安发生事变,张杨劫持委座等语,消息传来,全青震惊,除严饬所部一面加紧剿灭河西赤匪,一面防制兰州叛军之扩大,保境安民,敬候佳音外,敬恳详示确情,以便遵循。青海虽处四面敌匪之艰苦环境,芳等只知为党国尽忠,为委座效力外他无所顾,合并呈明,敬请钧鉴”。

李宗仁等于16日通电全国,主张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政府,举国一致对外,桂系军队北上抗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