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白崇禧应邀献策 (第2/2页)
从此,第七师就长期龟缩在筠门岭防御范围内,不敢轻举妄动。
陈济棠郁郁寡欢,惶惶然不可终日:一方面,深惧蒋介石攻粤,丧失自己经营十载之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又怕红军乘虚反击,陷粤军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
此时的陈济棠,真可谓:进亦忧,退亦忧,心中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1934年春,陈济棠邀请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广西军副司令白崇禧从广西来粤,共商“防蒋防共”军事大计。
白崇禧,字健生,原国民党桂系领袖之一、一级陆军上将。曾先后担任国民党军副总参谋长、北伐军参谋长、国防部长等高级职务,有“小诸葛”之称。
1926年3月,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李宗仁为军长,白崇禧为参谋长,黄绍竑为党代表。
在北伐中,白崇禧任蒋介石总司令部的参谋长。
以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帮助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了南京反动政权,在平定广西和北伐诸役中屡建战功而自傲,不大听命于蒋。
蒋在“四一二”政变后密令何应钦剿灭桂系。何考虑到当时蒋、桂力量不相上下,无成功把握,自己与白崇禧私人关系又不错,不想无故翻脸,故未执行剿灭计划。
1931年5月20日,白崇禧偕张发奎到广州,建议陈济棠争取汪精卫与蒋的中央分庭对抗。
21日,两人又在香港做汪的工作。
7天后,广州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与南京的国民政府相对抗。“九一八事变”爆发,宁粤议和。
1932年4月,白崇禧任广西绥靖副主任(李宗仁为主任),提出“自卫、自活、自给”三大政策,极力巩固桂系力量和地盘。
这年夏,蒋介石督促“同床异梦”的白崇禧派一个师归余汉谋指挥,参加“围剿”中央苏区的战役。
白崇禧指派第四十四师王赞斌率莫德宏、周元两个团参加。
出发前,白一再告诫:“广西地瘠民贫,养不起兵,而老蒋又时时想解决我们,不能不多养一些兵,以图自存。现在,派你们两个团去‘围剿’,必须换回4个团的经费补给来,同时,你们也不能损伤一个兵、一支枪,这是主要原则。”
后来,广西部队参加“围剿”红军的兵力增加到4个团,防守地区扩大到安远、龙南、黔南、定南一带。
白崇禧应陈济棠邀请从广西来粤后,作了赣南之行,到赣州、南康、信丰、安远、筠门岭一线视察,前后共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
白崇禧回广东后,向陈济棠谈了此行的观感。陈随即召集各军参谋长以上的将官到司令部开会。
会上,白崇禧报告了此行的见闻,并分析了形势。
白说:“蒋介石采纳了德国军事顾问的意见,对共产党采取了公路碉堡政策,使共产党的根据地逐步缩小。我在南康县跟信丰县之间的唐岗、信丰县与安远县之间的重石和版石,看见共产党的红军指挥官带着望远镜在那里观察。依我判断,共产党红军看见我们在公路上筑了这么多碉堡,不出半年,红军就要撤走的。”
白崇禧继续分析说:“如果共产党红军继续长留在江西,将会遭到防地越缩越窄的失败危险;如果求生路,必须突围。”
陈济棠即席插话:“健生,依你看,共产党红军会选择哪个方向突围呢?”
白说:“共产党红军这次撤退,从地形判断,以走湖南和广东的可能较大。“
他继续说:”由南康、新城一带可入湘南;由古陂、版石一带可入粤北。根据当地防军汇报,近日在上列韩坊、古陂等地,每隔10日左右,则发现有共产党军官乘骑,少者五六人,多者七八人,东张西望,用望远镜进行地形侦察。“
白崇禧据此得出结论:”这很可能是共产党准备突围的迹象。至于共产党突围的时机,我估计在秋冬之间。那时正是农民收获季节,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否则千里携粮,为兵家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