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粤军整编小撷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全面抗战爆发时,国军除了中央军之外,还有很多支地方军。
这些地方军中的川军、桂军等部队,近些年都被谈的比较多,而云南的滇军、广东的粤军则被介绍得比较少。
尤其是滇军、粤军的兵力构成和基本规模以及战绩等,很少有文章谈及。
此处我们便来看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粤军的基本构成、规模和参战情况。
先看粤军的历史。
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时,国民革命军一共有8个军共计约10万人的兵力。
其中被称为“铁军”的第4军便是粤军部队。除第4军外,北伐军其他部队中纯粤军或粤军成分也很高。
在北伐战争中,各路军队的扩编、消亡和分化特别迅速。
蒋介石的中央军逐步形成,广西的桂军得以扩大,而粤军也发生了分化。
其中一部分粤军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部分粤军演变成了后来的19路军,还有一部分粤军成为了中央军旁系的第4军。
而广东本土粤军主要是在当年留守的第4军第11师、第13师基础上汇合了其他各路零散粤军后,逐步形成的。
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广东保持了比较特殊的地位。
先是李济深主粤,随后是陈铭枢和陈济棠主粤,广东军队中既有陈铭枢系统的,也有陈济棠系统的。
陈铭枢在自己的60师、61师(编成了著名的19路军)被调出粤境参战后不久,自己也出走投蒋。
陈济棠遂掌握了广东军政大权,号为“南天王”。
陈济棠系统的部队原有59师、62师、63师,随后又扩编了2个独立旅、3个独立团、3个师属教导团、6个旅属特务营,实力大增,所部番号为第8路军。
1931年两广反蒋时,粤军改称第1集团军,同时陈济棠利用广东较为富裕的财税、人力及便捷的海运渠道进口武器,大规模扩军,使得第1集团军扩充到了3个军。
除此之外,第1集团军还有海空军、战车、高炮等部队,总兵力约15万人。
陈济棠还投入巨资打造琶江兵工厂,以生产大口径火炮。为了强化所属粤军部队的战力,可谓是雄心勃勃。
不过在1936年6月的两广事变中,陈济棠手中的王牌——空军部队北上投蒋,而陆军部队也纷纷倒戈。
尤其亲信第1军军长余汉谋通电拥蒋,陈济棠大势已去,遂下野逃奔香港。
余汉谋倒戈后,被任命为广东绥靖公署主任兼第四路军总指挥,粤军亦采用第四路军番号,并进行压缩整编。
当时广东军队有约78个团、共计约15万人的兵力,原先在陈济棠时代每月的军费为500万广东毫券,后来蒋介石核减第四路军军费为每月300万广东毫券。
在军费被砍掉了40%后,第四路军军力也在1936年8月进行大幅度压缩。仅陆军主力部队整编为了第151师、152师、153师、154师、155师、156师、157师、158师、159师、160师等10个师。
整编后的每个师辖2旅6团,实际保留的作战团有60个,比整编前减少了10多个团的番号。
不过余汉谋虽然在编制上做了文章,裁减少下来的兵力却都充实到了各单位,实际在总兵力上并没有多少削减。反倒是在编制调整中,各作战部队的实力都得到了强化。
但是,这显然不合蒋介石的心意。
因此蒋介石要求第四路军调出2个师作为第六路军的基干部队到福建去。(重玩19路军的把戏)
这一安排引发了余汉谋亲信的强烈反对,并由4名旅长出面公开表态,蒋介石才就此作罢。
但是两广事变后,南京方面的中央军已经开入了广东,并着手军政方面的布置。
余汉谋对广东的控制力是远不如先前陈济棠时代的。此时的粤军已经不再具有先前的那种独立性,而是逐步依附于中央军的存在。
余汉谋一方面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又不想实力受到损害,处于一个非常矛盾的状态。
随着南京方面对广东军政财的控制力度不断加深,蒋介石给予余汉谋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余汉谋不得不在第四路军的整编问题上再次让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