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武汉会战 (第1/2页)
笔趣笔 www.biqub.com,最快更新铁马金戈!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武汉保卫战的全过程。
为保卫武汉,国民政府重新划分战区,制定战略防御部署,将重点放在武汉外围。
这就是著名的“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构想。
国军从6月到10月底同日军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防御作战,使敌在推进途中付出重大代价。
在长江北岸,日军在田家镇要塞攻防战中“战死287人(内军官7人),负伤866人I(内军官15人),合计1150人,预料还要增加”。
在长江南岸,在江西马头镇要塞,中国守军与敌恶战8昼夜,予敌大量杀伤。
在富池口(今阳新富池镇)要塞同日军血战近10天,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最后,无耻的日寇竟向国军施放毒气才占领。
在庐山南北,国军与敌展开激战,取得万家岭大捷,毙敌3000人,伤敌更多,俘虏3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50多挺、步枪1000多枝,军马100余匹。
在大别山地区,国军在富金山高地顽强阻击日军,予敌重创,歼敌1000余人,使日军每个连平均减员到40人,营长一级的军官也多有伤亡。
同时,国军利用大别山的险峻地形,巧妙阻击日军,激战1个多月,致使日军付出了战死1000人,伤约3400人的代价才得以突破。
在河南信阳,国军持续阻击日军,歼敌2600余人。
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和海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
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配合下,中国空军鏖战长空①,与日军航空兵空中大战7次,击毁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
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也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并击沉日舰多艘,有力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
由于国军各处顽强、持续的阻击,各路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迟至10月底才完成由东、南、北对武汉的三面包围。
然而,国军从持久抗战的战略角度出发,未与敌决战,而是从武汉地区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国军主动撤出武汉而告结束。
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
但就战略而言,则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
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为此还规定“集中国家力量,以在本年内达到战争目的”、“结束对中国的战争”。
但是,中国政府既未因武汉、广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未因日军占领武汉、广州而结束。
中国政府在武汉失守后发表声明说:“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
表示将“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戮力于全面、持久的抗战。
而在日军已经占领的后方,大批的抗日人民武装成长起来,大片的国土又被收复。
用日军自己的话说,日军占领的“所谓治安恢复地区,实际上仅限于主要交通线两侧数公里地区之内”。
因而可以这样说:武汉会战,不仅使日军又遭到一次战略性的失败,而且成为日本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保守的转折点。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彻底粉碎。
由于国军的坚强抗击,日本动用了当时能够集结的最大兵力②,发挥了陆、海、空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苦战4个半月,不但没有歼灭国军的主力部队,没有使国军的抗战意志和战斗力有所减退,反而使日军的有生力量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据日军发表的统计资料,第11军战死4506人,负伤17380人;第2军战死2300人,负伤7600人,还有900病死的人,连同海军及陆海航空兵的伤亡人数,总计约3.55万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根据各部队战斗详报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为25.6万人。
很显然,日本发表的数字偏低,而军令部发表的数字则偏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