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高敬亭事件 (第2/2页)
高敬亭屡次抗命,引起上级领导的警觉;在1939年4月,中原局书记朱理治就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提出了处理高敬亭问题的三条办法。
其上策是让他到延安学习一段时间,中策是将其提拔为江北指挥部副指挥(明升暗降),下策是直接撤职。
从朱理治的电报可以看出,他也认为高敬亭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将才,只是三年的游击战争,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围剿,使其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给自己“充电”。但在经过学习后,仍可委以重任。
叶挺见高敬亭屡次抗命,带着邓子恢、罗炳辉一行人来到江北指挥部,召开连以上干部的工作会议,传达中央东进的命令,高敬亭这才“勉勉强强”的指挥7团和9团缓慢的东进。
就在这时,高敬亭后院起火,手下爱将杨克志与曹玉富叛逃到国军李品仙部,这也成为高敬亭案的直接导火索。
杨克志和曹玉富都是高敬亭老部下,分别担任过他的警卫员和秘书,跟随高敬亭在南方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斗争,深受信任。
高敬亭所部被改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后,下辖七团、八团、九团、手枪团以及一个直属队,其中七团由杨克志担任团长,曹玉富担任政委。
但下山之后的杨克志、曹玉富却迅速堕落;其中杨克志曾瞒着组织在六安县城内娶了一个富商的女儿,为和她住在一起,杨克志在县城的繁华地段买了一处房产。
杨克志经常有事没事的往县里跑,后来七团奉命到麻埠驻防时,杨克志与当地的土豪劣绅来往密切,将军务丢在一边,笙歌燕舞。
他还与曹玉富一起,将缴获上来的钱财私吞,用在吃喝玩乐上。
高敬亭发现问题后本要将两人法办,戴季英考虑到战事紧急,便暂缓执行。
但杨克志与曹玉富深知打完仗后肯定会受到处理,便趁机叛逃到李品仙部。
后因失去利用价值,被21集团军副总司令张义纯处决。
为稳定军心,江北指挥部开展批判针对杨克志、曹玉富错误的会议(当时高敬亭在养病,没有参加)
大会由戴季英主持,我们前文说过,戴季英与高敬亭有纠葛,在会上对高敬亭“居功自傲”等等问题也进行了批判。
在开了这个头之后,一些平日受到高敬亭粗狂作风伤害到的同志,利用这个机会纷纷向叶挺告状。
就这样,我们前文提到的问题都被“抖出”,还有一些同志说高敬亭任人唯贤,只重用杨克志、曹玉富等等。
短短半天,高敬亭身上就被加了十几条的罪名,一场批判杨、曹的大会变成批判高敬亭的大会。
在反映的问题中,有一些客观存在,但有一些则是捕风捉影。
为防止重演张国焘的覆辙,叶挺、张云逸在请示了军部之后,决定将高敬亭逮捕扣押。
6月4日,叶挺派人去给在舒城养病的高敬亭传达命令,让其率手枪团到下塘集。
高敬亭接到指令后,告别妻子和不满周岁的女儿,带着部队来到了指定地点;紧接着,高敬亭被叫到叶挺的住所,刚一进门,就被逮捕。
高敬亭被捕后,只承认自己过去在“S反”中存在的错误,拒不承认杨克志、曹玉富的叛逃与他有关,也否定对他的指控。
最终,在种种因素之下,高敬亭于1939年6月24日上午8时在青龙场被枪决,年仅32岁。
在新中国成立后,郑位三曾说:“当时如果把他送到延安就不会有危险,但交通不便不能送去,于是决定杀他。杀了他,就有把握挽救几百个干部;不杀他,几百干部如果跑到国民党那就危险。当时研究不够,实际上关起来教育几年更好些....”
1977年4月,在高敬亭女儿的不断努力下,总政终于给高敬亭平反,但明确指出:高敬亭在鄂豫皖地区的斗争中有功,但在第四支队工作期间犯有严重错误,只是属于可以教育的范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红28军成立于1933年,后因形势发展需要,数次与其他部队合编。